详情
绿地“阳谋”:智慧城市沦为房企转型的“炮灰”?
作者:董颖
时间:2013-08-02 09:54:14
经济学家成思危几个月前发表对智慧城市的看法时,曾认为:作为一个在工业化中期不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土地是智慧城市的载体,房地产肯定是支柱产业。
关键词: 绿地 智慧城市

  经济学家成思危几个月前发表对智慧城市的看法时,曾认为:作为一个在工业化中期不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土地是智慧城市的载体,房地产肯定是支柱产业。

  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城镇化实际是房地产化",换言之,目前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依旧是集约型,政府将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法宝",无视市场发展,一味的批地造房,大体上房地产商和政府都能估算出这个过程未来能盈利多少。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现在中国城镇化市场的确处于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态势,房地产化日趋严重。但是整个城镇化却正处于高速良性发展的阶段,尤其当下智慧城市的出现,更是为城镇化回归本质多了一层保障。

  近几年,一波接一波的限购令、"新国八条",对房地产业而言,一面是高昂的土地价格,一面是被抑制的购买、投资需求,双面夹击之下,住宅市场的辉煌或正过去。而物联网的普及,云计算的便捷,以及大数据的应用,让智慧城市市场也在日渐爆发,可以说这些对房地产商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炒金的大好时机。因此,众多房企将目光投向了智慧城市。

  7月16日,绿地集团隆重发布"智慧城镇计划",并与IBM、中国电信、思科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启动成立绿地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心。在此次发布的"绿地智慧城镇计划"白皮书中,绿地提出"将依托强大的房地产开发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能力,实现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到智慧城市全产业链整合者的战略转型",将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构筑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合作圈。

  据了解,在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下,房地产企业都琢磨如何成功转型,摆脱掉简单粗放的买地卖房的传统形象。转型似乎是每个行业走进困境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智慧的战略选择,也是一种困难重重的发展方式。但是,扭转陈旧的生存方式,寻找新的商业机会毕竟不是件易事。

  自智慧城市发展以来,就与房地产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业界对"概念地产"更是嗤之以鼻。此番,绿地集团借智慧城市转型又能否引发"口水战"?

  笔者了解到,绿地智慧城镇计划将分四步走:第一步,产业研究探索。组建"绿地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心",将联合IBM、思科、三星、中国电信、微软、华为、中兴等合作伙伴,对智慧城市产业相关的理论进行探索。第二步,实践应用试点。将选择绿地旗下社区、综合体、新城镇等不同业态的项目进行试点,通过实践检验智慧城市整体方案设计构想,为产业化进行技术实施探索。第三步,产业推广运营。将试点案例的成功经验总结、梳理,形成阶段性标准化技术方案,复制推广到各地新建项目,构建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体系,为智慧城市开发建设提供设计、建设、运营一揽子服务。第四步,新型产业支撑。成为智慧城市全产业链开发商,向城市建设者和其他开发商提供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可以看出,绿地集团正在向地产服务商转型。那么之后呢?智慧城市的影子还存留几分?

  在笔者看来,无论一个企业如何转型,基础业务也不会废除,也就是说,绿地集团与科技公司进行相关智慧城市产业研究,应该不外乎是智慧建筑领域。智慧城市在国内发展之初,就有诸如低碳地产、智能建筑等主题地产概念相继推出。但几年过去了,真正算得上是智能建筑的又有几处?纵观眼下智慧建筑市场,貌似形势一片大好,但整个行业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的问题迟迟未得以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虽有那么多响当当的科技公司支持,但真正成熟的智能建筑也非"一日造成"。

  此外,绿地集团想要从房地产商转型为智慧城市产业链开发商,而客户却是城市建设者和开放商,是否可以将这里的"智慧城市"理解为房产建造?绿城建设总裁许峰曾在采访中表示,代建模式是绿城在战略转型上的最大举措和方向,也是今后规模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绿城代建包括政府代建、商业代建、资本代建三大模块。这里的代建是否就包括所谓的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与运营?

  绿地集团能否转型成功还是未知,若如成功的结果又会怎样?是否会在中国的地界上少了一家房地产企业,多了一家智慧城市产业链开发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小型地产企业玩"概念地产"的烂招式,大型房企却打着转型的旗号,明晃晃地游戏于房地产建造。最后,所谓的智慧城市只能沦为炮灰。

上一篇:北京东城区试点物联网技术应用 月底验收电梯“黑匣子” 下一篇:海南出台社保卡管理新规 卡片各项功能逐项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