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之前,点一下手机,就可以知道公交车在什么位置,何时才能到达;行车途中,按一下手机,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路面哪里拥堵,哪里有停车位。这样的智能生活场景,在省城太原即将成为现实。
上月,国家住建部公布了2013年度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我省晋城市、阳泉市、大同市城区、怀仁县成功上榜。
加上今年2月份公布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太原、长治、朔州平鲁区,我省已有7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对于太原市民来说,能够生活在智慧太原城,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
那么,和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相比,太原有什么优势,能够入选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名单?智慧太原城何时能够建成?建成后的智慧太原城又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呢?
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
何为“智慧城市”?就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使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互联互通,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提高城市的智慧化程度。“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9月4日,太原市基础地理数据中心主任卫启云告诉记者,理解智慧城市其实不难,就是一道加法。“太原市之所以能够进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行列,就是因为在城市信息化方面有良好的积累,即在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三个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基础。”“首先,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太原2006年开始筹划,2007年开始建设,建立了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2009年7月在全国第一个通过验收,走在全国前列。不仅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而且还创造几项全国第一:第一个通过验收的省会数字城市;第一个通过采用5种应用模式,使地理信息最大限度服务于政府和公众的数字城市;第一个采用基础地理数据脱密技术,将地理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公众进行发布的城市;第一个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卫启云告诉记者,数字城市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太原城市管理水平,哪个地方丢井盖、堆放垃圾,只要巡查员传送一个图片,马上就能发到管理中心,处置情况一目了然。还极大地服务方便了百姓生活,系统通过市政府门户网发布,面向百姓提供政务公开信息查询、分类信息查询、公交查询、三维浏览和个性信息标注等服务,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其次,在物联网建设方面,太原市拥有国家环保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和山西省物联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如核心企业太原罗克佳华拥有物联网研发应用各类专利 126项,承担着 26项国家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重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重点研究课题。目前,太原市已集聚电子信息及物联网相关企业几百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高新区电子装备产业化基地、山西软件园区的建设使得太原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4年的 11.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0亿元以上。”卫启云说,太原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网,提升了宽带传输和接入的速率和容量;电话、电脑、手机、数字电视、导航仪各类信息终端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多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无线城市加快推进,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信息技术应用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智能电网、综合交通、安防监控、智能楼宇、工业控制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最后,在云计算建设方面,太原市云计算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如中国移动太原分公司建设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可承载2000多机架的云计算中心,基于云架构部署了业务支撑系统,采用高级虚拟化软硬件解决方案,为不同业务系统安全区域服务提供虚拟化资源池,实现了业务系统的横向整合,部署了包含业务渠道中间件、后台应用、非核心数据库、接口系统等共计80余个业务分区。”卫启云告诉记者,由太原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太原市云计算平台工程实验室”项目列入太原市重大专项,获得1000万元扶持,已建成500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其中有120台机柜,500台服务器,存储量已经达到了1000T,建成了150平方米的监控中心,能够进行实时的监控。
从出行到看病,只要进入智慧城市,用鼠标或手指轻点,答案立即浮现
也许,在老百姓看来,上述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大多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数据。老百姓们更想知道,建设智慧太原需要多长时间?建成后将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方便快捷?
记者在《太原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16)》看到,建设智慧太原的基本原则是急用先行、立足民生。也就是说,建设智慧太原,是以服务民生为第一要务的。
根据五年的规划期,太原必须完成智慧太原基础框架和基本应用,包括“1个综合管理平台、1张城市感知网、3个数据计算服务中心、若干示范应用工程、若干应用服务终端”。“就拿太原来说,未来的感知网要覆盖主城区,需要60种涉及环境、能源生产和销售、地下管线监测和定位等百万个传感器,20万个城区部署固定和车载视频监控摄像头,10万个CCD 相机,100台移动车服务于城市安全、环境保障和突发应急事件响应等。数据中心能够动态加载和融合30种以上数据,能提供地理空间数据、典型专题数据和政务数据的动态管理。云计算中心需购置设备2万台,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秒,能提供海量城市时空信息高性能服务。服务终端装载智能手机10万部、车载终端10万个、电子屏3000个,可为决策者提供智能决策分析,为企业提供处理分析和现场监控信息,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卫启云告诉记者,在这些基础框架和应用里,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在太原地下、地上要装大量的传感器,要把每时每刻的信息传到一个信息中心,然后进行处理,再把有关的信息发布给老百姓。
在规划里记者看到,根据太原基础优势和特色需求,太原市政府将重点实施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城市感知网络、云计算服务中心、动态数据中心和智能决策中心、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等十大应用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而正是这些应用工程,将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智慧体验。
卫启云描绘,从交通出行到寻医问诊,从环保监测到地价咨询,从行政决策到工程运用,只要进入“智慧城市”平台,用鼠标或者手指轻轻一点,答案立即浮现出来。“举个例子,现在人们外出乘坐公交车,最操心的恐怕就是等车。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最让人头疼,经常等很久也等不上车,可又不知道公交车什么时候能到,走也不是等也不是。今后,智慧公交系统将解决这一问题。到时候,公交车上将安装GPS 导航系统,人们只要为手机上下载一个免费软件,就能实时查看公交车的运行信息,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等车次最近的车在哪儿,离自己所在的站有多远。还有,为了解决“停车难”,计划建立停车位实时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成后,人们可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停车位信息,甚至可以直观地看到哪个停车位空着。”卫启云告诉记者。
太原今年将实现基础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和太原一样,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目前国内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到154个。他们的目标大体一致:从政府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
就热火朝天的智慧城市建设,一些专家和媒体坦言:智慧城市的根本在于数据(信息)。在国内许多地方,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各类数据基本都是相关职能部门自行监测掌控,数据几乎无法做到完全共享,这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
对此,山西省住建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副处长王世超表示认同。他表示,从住建部的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要智慧的发展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不要把智慧城市建成假智慧、空智慧。这些城市要实现更高级别的智慧,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机制上的创新,关键是各个部门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才能更有效地服务民生。“现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信息孤岛的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散,不能把信息化数据系统更好地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第二,缺乏完整、统一的城市信息化的标准体系,不同的部门、组织制定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王世超告诉记者,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太原走在全国前列,这就意味着,智慧太原的建设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和重新开发多少系统,而是促进现有的系统开放共享,使系统之间更有机的联系,数据更有效利用,更多的主体能够参与智慧城市应用开发。
而在规划里,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在今年,太原将实现基础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根据规划,建设智慧太原将分三个时期:2013年为总体设计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阶段,将完善城市感知网、动态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中心和智慧决策中心的建设,整合太原市城市管理、政务服务、能源、环境保护中的相关资源,实现基础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明确示范应用中的各阶段目标和任务,形成智慧太原的基本框架。2014年为应用平台与典型应用示范建设阶段,完成太原智慧城市一体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应用平台的建设,开展智慧能源、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管理的建设,创新智慧太原应用模式,形成太原智慧城市典型示范工程的应用规范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2015年为试点推广与验收阶段,最终实现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升级,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我们期待着太原这座城市的嬗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