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业物联网的发展契机
传统的养殖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经济基础脆弱。传统养殖企业缺乏现代化、高层次养殖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综合经营规模,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企业缺乏技术储备,缺乏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资金,只能维持现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养殖水域环境条件不断恶化。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水域绝大部分都出现富营养化,例如全国有水质监测的1200 多条河流中,就有850 条受到污染。海洋方面,自2000 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规模巨大、毒性极强的赤潮,给我国的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南海尤为严重。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也由于种种原因,养殖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3.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从业人员人工成本等各项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以珠三角为例,鱼塘租金多在2000~4000元/亩,部分超过8000元/亩,而请一名熟练技工需月薪3000~5000元。再加上饲料、电费、燃料费等成本的上涨,这些都给养殖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再加上城市化扩展等原因,造成部分地区养殖规模有萎缩趋势。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所有物体将会具有可识别、感知与被感知、信息共享等特性。传统的养殖产业急需现代化生产技术升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传统渔业手工操作转向智能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对渔业行业人力密集型产业向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渔业物联网应用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物联网应用于渔业行业各领域,有利于渔业生产各环节管理日趋完善,有助于实现渔业生产各环节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就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言,要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建设成本偏高。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装备如渔业专用传感器、RFID等感知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渔业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大量依赖进口元器件和设备。同时,由于渔业专用传感器比工业应用的同类传感器应用环境要求更高,并且需要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对涉及传感器稳定性的生产工艺和材料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造成渔业物联网技术开发项目和实施成本居高不下。就整套应用体系的运行而言,渔业物联网应用项目从最初的软件开发、装配,随后的硬件投入,以及运行后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技术更新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联网技术在渔业各领域的普及和推广。目前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已开始引进国内先进的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开展应用试验,但由于成本原因,暂时还不能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2.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渔业物联网近几年才开始发展,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人才培养总体数量较少。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学科,技术含量较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领域,从事这方面的技术开发的人员需要对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和传感器技术等知识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同时又要具备渔业科技专业知识,才能够开发适合渔业产业实际的物联网系统。在渔业物联网技术推广与应用层面,物联网与一般渔业科技有较大的差异,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渔业生产从业者大多不熟悉物联网方面的技术,需要厘清思想认识,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针对渔业基层工作者开展长期、系统的渔业物联网技术培训、宣传、推广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渔业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需要政府和各级相关管理部门综合规划、引导,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合理发展。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在国内率先开展渔业物联网研发与应用具有相对优势。在渔业物联网发展初期阶段,建议各级管理部门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1.加大省级和地方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组建专家团队对渔业物联网核心设备和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产学研推”的发展模式,依托现有的工业传感器等成熟技术,选择性能相对稳定、功耗低的传感器,通过引进与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模式,迅速形成规模效益,达到降低传感器等设备成本下降的目的。
2.行业主管部门引导示范,建设一批渔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渔业中的集成应用。对研发农业物联网产品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及使用农业物联网产品的用户进行补贴。
3.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吸引电信运营商、设备生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渔业物联网项目建设,通过引入其资金和技术来建设和保障运行。加强与高校合作,特别是与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在物联网专业中引入渔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培养方向。
4.制定渔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机制。物联网应用技术与产品需要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渔业物联网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殊性,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和熟化才能到达成熟应用期。因此,建议行业部门做好中长期规划,分阶段制定符合实际的技术目标、产业化目标,发展规划要重点突出,分层实施,逐步扩散,全面推进,实现渔业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