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11日举行的2013年度移动支付大会上,专家们对智能IC卡的存亡和手机支付的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思维的碰撞。198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张银行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卡时代,作为移动支付元年的2011年将中国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所创造的无卡时代。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智能IC卡将走向终结?
智能IC卡存在技术屏障
“核心技术在国外。”这句话确实让中国现当代科研人员既痛心又动力百倍。在国外,智能IC卡的工艺节点——由90纳米芯片向65纳米芯片更新的时候,国内的技术水平还局限在130纳米。这样的技术冲击让原本是蓝海的智能IC卡技术转瞬变为红海。不得不说,这种技术上形成的代与代的差异从根本上让国内智能IC卡存在产品性能上的劣势,而这种劣势在现在不可逆转而又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另外,智能IC卡采用的接触式技术,将信息储存在芯片上,芯片长期裸露在外,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使原则上的10万次插取冠上了易接触不良的称呼。NFC类非接触技术的兴起,更让智能IC卡的前景堪忧。
一手机在手,天下任我走
拿着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手机钱包让这一梦想成为现实。三大运营商在拿到4G拍照后,纷纷加入了手机钱包的推行浪潮中。相比智能IC卡,手机钱包集成所有卡技术于一体,你根本不用带钱包就可以出行,甚至二维码轻轻一扫,即刻完成支付。这种便捷性你从前无法想象,手机交费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水电煤气轻松一点,使得支付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省事省心又省力。在完成了手机钱包技术创新后,国内技术市场将致力于将NFC技术标配在智能手机上,真正实现手机钱包的全民化。
用户才是市场的掌舵人
在这场智能IC卡与手机支付的讨论中,并没有为智能IC卡的存在划上休止符,相反,这是一个智能IC卡行业革命的开始。对比来看行业现状,首先我们承认我国智能IC卡技术存在屏障;其次,国内并非所有城市都普及了城市一卡通技术,在手机支付刚刚兴起没有形成用户积累的时期,这为智能IC卡提供了强大的生机。
郑州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付秋生表示,NFC技术将首先被应用于金融IC卡上。基于智能IC卡的普及程度更胜于手机支付,且智能IC卡已经有了多年的用户培养,智能IC卡的前景并非想象中的不乐观,相反,在遇到瓶颈之时,手机支付的华丽出场也让智能IC卡的技术有了突破。付秋生说:“这是我们新开普这十几年沉淀下来的金融IC卡平台以及配套系统,金融IC卡出来以后我们第一个与湖南合作,背后是银联20多家银行,另外包括公交、出租车领域都做了推广与合作。”
作为新兴行业的手机支付,诞生时间尚短,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的未知性。手机支付兴起的这一节点并不能片面的宣告智能IC卡的终结。
首先,智能IC卡能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同时保护软件。
其次,智能IC卡可实现一卡多用。
再次,智能IC卡的重构能力强,结构复杂,减少了欺诈性和仿制造成的损失。
最后,智能IC卡具有脱机能力,智能卡可完成合法性检查、能存储交易的详细致据,因此不必为每一笔交易与计算机和数据库进行通信,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处理费用。
未来,如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是大会和中国运营商们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习惯。无论是哪种运营商采用哪种运营手段,这场用户争夺战的前哨战已经随着手机钱包的推出打响,相信未来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便捷体验和安全性能的升级,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