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中国银联:促进用卡普及 引领产业发展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时间:2014-01-03 10:21:48
在中国,从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开启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到如今银联品牌遍及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短短十一年间,银联卡从无到有,不仅悄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中国支付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力,伴随中国的银行卡产业一起走向世界的舞台,走进了亿万人的生活。

  在英国《独立报》评选出的“101种改变世界的发明”中,银行卡位列第21位。这张小小塑料卡片的诞生与发展伴随着人们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传统的底钞币支付向电子支付的华丽转身。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个人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卡已经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在中国,从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开启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到如今银联品牌遍及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短短十一年间,银联卡从无到有,不仅悄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中国支付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力,伴随中国的银行卡产业一起走向世界的舞台,走进了亿万人的生活。

  今天,基于联网通用奠定的坚实产业基础,一场新的支付变革正在发生。站在历史的潮头,中国银联正紧抓市场化转型的契机,凭借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和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再次引领产业创新活力,为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赋予使命责任 联网通用奠定基础

  中国的银行卡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晚了30多年。当时各商业银行的卡片和受理终端标准不统一,本行卡无法在他行机具上使用,同一银行的卡也无法实现跨地区使用,导致银行卡总体发行量低,应用普及缓慢。

  为了推动银行卡联网通用,促进产业发展,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的全新挑战,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在人民银行的直接领导和各家商业银行的共同支持下,中国银联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开始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银联成立后,积极履行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引导、协调、推动和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整体发展。银联成立后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就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卡跨行、跨地区使用。此后银联卡境内网络不仅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日益普及,更进一步加速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截至2013年9月底,银联卡境内联网商户、POS和ATM分别达到651.6万户、928.8万台和48.4万台,相比银联成立前仅有15万户、21.8万台和3.8万台的受理网络规模,已分别增长了42.4倍、41.6倍、11.7倍。

  在国内联网通用深化的基础上,国际受理网络拓展、自主品牌建设、银行卡支付创新、风险防范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产业开启高速发展 居民用卡快速普及

  2004年,中国银联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集中处理。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电子支付带来的便利。截至2013年9月底,银行卡在全国累计发行39.66 亿张,银行卡人均拥有量达到2.92 张。

  发卡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卡基支付交易规模的大幅提升,银行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银行卡渗透率)逐年增高。2012年,境内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达到21.8万亿元,其中跨行消费金额达到18 万亿元。银行卡渗透率从2001年的2.7%攀升至2012年的43.5%。

  有关研究表明,银行卡支付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每提升10个百分点,就可带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银行卡的快速普及,不仅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通过促进居民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

  引领推动支付创新 激发产业升级扩容

  随着银行卡消费的快速普及,银行卡支付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酒店、餐饮等传统高端商务领域,走向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超市、娱乐、公共事业缴费等日常支付领域。

  这样的转变,催生了更加便捷、多元的支付需求。中国银联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及合作伙伴的需求,不断加大支付创新力度,加快打造“网上银联”、“移动银联”,努力实现从单一的跨行转接向综合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市场化转型。

  就以目前最为热门的移动支付产业为例,中国银联坚持以市场化方式与产业各方开放合作,逐步研发推出了发卡、收单、可信服务管理(TSM)等三大类移动支付产品体系;同时依托产业联盟发布的移动支付产业规范,经过市场检验成为行业标准确立的重要参考,从根本上促进了行业分工协作、产业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

  而在互联网支付领域,中国银联于2011年建成网上银行卡交易转接清算平台,“银联在线支付”正式推出。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家银行接入“银联在线支付”系统。铁路购票网站、苏宁易购、亚马逊、京东、1号店等主流B2C电商都已接入。并且还面向通讯、航空、保险、商旅、直销、企业资金归集等行业推出定制化的支付解决方案。

  同时,顺应全球银行卡产业芯片化迁移的趋势,中国银联联合产业各方积极推进金融IC卡的发行和受理改造,不断拓展行业应用。截至2013年9月底,金融IC卡累计发行近3.5亿张,并已基本实现全国商户POS和ATM的全面受理。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及公共服务等更多行业领域实现应用,将极大地扩展金融支付的应用范围,推动产业进一步扩容。今年5月,银联正式加入国际芯片标准化组织EMVCo.,为中国支付产业参与全球合作开启了大门。

  银联产业核心枢纽效应的驱动,带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多个领域的发展,催生了包括银行卡制卡、发卡、银行卡推广销售、受理机具制造、维护以及支付专业化、持卡人增值服务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同时,银联作为全球支付产业的引领者和创新业务的开拓者,也不断吸引着支付产业的高端人才向国内集聚,特别是金融服务人才、芯片技术人才、IT信息人才等,为中国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培育自主支付品牌 积极拓展全球网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必须融入到全球产业的发展中才能引领潮流,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长远的发展。因此,打造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在银联成立后不久即相继提升至银联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开启了另外一片天地。

  2003年,中国银联正式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自主支付品牌——银联卡。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外,越来越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加入发卡行列,发卡机构主体逐渐多元化。目前,国内银联卡发卡机构数量从2002年的88家增加至300多家,包括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区域性银行、地方性农信社和外资法人银行。以交易量计,银联已成为与Visa、万事达齐名的全球三大银行卡品牌之一。

  2004年,与自主品牌建设的战略同步,银联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揭开了我国银行卡产业主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篇章。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境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境便利用卡更进一步提升了持卡人的用卡体验。同时,在境外也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银联卡,累计发行超过2400万张,在服务中国人出境用卡的同时,也将中国的银行卡品牌带向国际市场。

  为了以更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更开放的业务模式参与全球银行卡产业竞争,进一步扩大银联卡在全球的使用,2012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负责运营国际业务的子公司——银联国际,以会员制吸引全球合作伙伴,持续拓展银联卡境外受理网络,扩大银联卡发行和使用,并开展创新支付的跨境应用。

  银联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实现了银联卡境外的广泛受理,更支持了中资银行的全球布局,有力地提升了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今的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银行卡发卡量最多、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

  随着新的市场环境下国际国内支付产业竞争合作的不断深化,银联将继续发挥卡组织居中协调作用,通过渠道和内容的资源整合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创新支持能力,以更为开放、灵活和协商的合作策略,与支付产业各方共同拓展市场空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支付品牌。

上一篇:云南人广州可刷医保卡 跨省异地就医首个合作城市 下一篇:辽宁省已发放居民健康卡38万张 15年将覆盖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