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移动设备、语音搜索、遥感测绘美军的一份公开报告表明,美军正在推动大数据与云技术的融合发展。报告中显示的大数据信息源包括地理信息、语音搜索、生物信息、运动轨迹、移动设备、集成电路等众多领域。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大数据”在央视新闻联播里着实“炫”了一把,数据观察员用数据描述了中国老百姓的流动方向、时尚变化、消费倾向等各种趋势和特点。透过大数据,人们获得了一种解读春节的全新视角。
大数据(Big 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虽然大数据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但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却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对大数据在军事领域可能引发的变革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看不懂、跟不上”的现象,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大数据的前世今生——
从科学“预言”中走来
大数据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作出预言,“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可以想见,在那个岁月,还没有多少人能明白大数据的具体含义,更没有多少人能“远眺”大数据在30年后从书中跳入现实世界。
回顾近些年的技术发展,从数据存储介质容量的变化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数据规模的变化。就在几年前,几百兆的移动存储设备还是主流。而现在,GB、TB级别的移动存储设备已成为个人普通设备,企业级应用则到了PB、EB级别。传统数据产生的来源比较集中,现在,依照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数据以大约12个月翻一番的“爆炸”速度急速增长。传统数据格式多是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而现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包括网络日志、地理位置、图片、音频、视频等。传统数据间的关系大多数为已知的,而现在,数据间很少有已知的关系。
大数据有多“大”?比较公认的解释认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已经超出了传统数据的尺度,一般的技术与工具难以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这里,超出传统数据尺度的海量数据,也即“大”,并不需要给出普遍适用的定义。如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就认为,我们不需要给大数据之“大”定出一个具体“尺寸”,因为随着技术进步,这个尺寸本身还在不断增大。对于不同的领域而言,“大”的定义也是不同的。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实时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的“4V”特征,被视为“未来的新石油”。通过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新的知识、新的规律将被发现,新的意义、新的价值将被产生。人们期盼大数据催生“大知识”“大科学”,引导“大转变”“大创造”,带来“大利润”“大发展”。
站在“大数据”的起跑线——
把握机遇推动变革
“胜利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面对大数据,世界强国军队已相应做出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和布局。在2013年“大数据元年”之后,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抓紧形成共识、聚拢力量,从大数据这条新的起跑线,主动深化军事领域变革,加快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
其一,从观念上提升对大数据的认识。大数据之于信息时代,就像人口土地之于农业时代、钢铁石油之于工业时代一样,是支撑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的战略资源。对大数据的有效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能力,帮助改变国家安全态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其二,加强大数据建设的宏观部署和统筹发展。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国情军情出发,重点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急需,加强军地统筹和发展融合,明确军地职责分工,推进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共用。建立军地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协作机制,出台激励政策,采取灵活办法,调动科研单位和产业界的积极性。加快培养大数据研发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引领军队大数据建设科学发展。要摸清军队各领域、各军兵种的信息化建设“家底”,避免在大数据建设上“撒胡椒面”。
其三,以点带面,以大数据建设提升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我军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参差不齐,有些方面或有些单位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应利用大数据的研究和建设契机,牵引、拉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围绕提高决策速度、反应速度和联合作战能力,依托现代指挥信息系统,进一步统一全军各类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标准。抓好末端的单兵及单件武器装备的数据采集、存储设备设计,为海量数据的挖掘和整合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