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于延吉路一侧的市图书馆经过,就能看到“青岛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醒目门头。门口读卡器的设置,以及玻璃门内两台自助借还机,会给人这里是自助银行的错觉。而环绕机器一排排码放了密密麻麻图书的书架,则彰显着这处约200平方米空间的特殊功用。昨天,岛城首家RFID自助图书馆在市图书馆开张试运行,它的存在将如何变更市图的传统服务模式,又将为青岛人的阅读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用身份证刷卡进入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自助图书馆尚未对外开放,工作人员还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和准备。而玻璃门前已经有读者尝试用身份证在读卡器上刷卡进入了。
“两万余册图书和80余种期刊全新上架,涉及政治、文学、历史、健康养生、美食、生活等22大门类,我们还在考虑是否增加专供孩子阅读的绘本。”负责该项工作的陈东庆主任告诉记者,“大部分图书都是新购入的,经过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上架,有的书在馆内暂时还借不到。”
自助图书馆的消息先在市图的官网上发布出来,已经有不少网友开始打听它的具体开放时间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的新鲜感会为自助图书馆的使用带来一批拥趸,而且,对于那些习惯于纸质书阅读、并经常使用图书馆的读者来说,这两万余册新书本身的确也具有吸引力。”但是陈东庆依然表示,对新技术的新鲜尝试过后,自助图书馆的开放能否顺利延续下去,大家心里都没底。
借阅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00余人进出这里。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昨天中午11点半,外借部主任禄艳琼指着自助图书馆内的一台监控电视上显示的数字告诉记者。屏幕上同时还显示了一起带书突破门禁事件,她解释说,是读者选书时离门口太近的缘故。
刚刚大学毕业的林瑞琪是市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她透露说自己是专门来找一本有关拖延症分析的新书。将身份证放置在借还机上指示的位置,点击屏幕上的借书键,在感应区扫描书封,并选择借书册数,确认借阅。林瑞琪的整个借阅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此时在另一台机器上正在借阅期刊的读者却无法再借出第二本杂志。工作人员解释说,是因为受到注册身份证时的限定,因为读者注册时缴纳的押金数额决定他的借阅数量。外借部的胡清说,大多数读者一进门就直奔书架,他们不会仔细阅读贴满整个墙壁的使用和借阅细则,所以需要有工作人员随时给予提醒讲解。
不支持在此长时间阅读
站立良久,读者林瑞琪建议说,如果能在这200平方米的空间内书架之间放一些坐具就更加完美了。记者发现,除了进门处的几个连接座椅,自助图书馆内几乎没有预留可供长时间阅读的设施。
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它的功能仅限定在借还图书,而不是书店和阅览室。于婧曾赴多地考察,她告诉记者:有关全天候自助图书馆的模式早已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济南等城市推广,但多以路边借阅亭或小型借阅机的形式出现,图书数量受限,而没有像青岛这样开辟200平方米的馆舍模式。应当说,青岛的自助图书馆模式将更大的选择空间留给了读者。
即便如此,于婧对于将外借功能拓展成为阅读功能仍然心存疑虑。“作为一个24小时运行的公共空间,这会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目前我们仍然不支持在自助图书馆内的长时间阅读。”
每本书都安装有芯片
就在读书日到来的前一天,有关自助图书馆开放工作的会议还在继续。市图书馆馆长于婧和相关人员试图将开放后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列出:人力、电力等保障服务和监控设备的运行,安保人数以及巡逻次数的增加,自助空间内外双向通话的全天候畅通……
由于所采用的是 RFID(射频识别)技术,从编目加工到数据转换都与馆内图书的技术支持系统不同,自助图书馆的图书是不支持通借通还的,在这里借的只能在这还。陈东庆一直向记者强调这一点。他透露两万余册书刊中,每本都安装了特殊芯片,而不是传统的磁条,“独立系统带来了许多麻烦,比如与馆内数字查询系统的对接,就花费了不少时间,以保证读者能在网上查到这本书在这里有上架。另外,图书的更换,运行之初的讲解都要有专属人员承担。”
从昨天开始,早上8:30至晚10:00,胡清和同事将轮流值勤,为那些第一次使用自助机器的读者答疑释惑。“一个月的试运行,我们的夜间开放时间先到10点钟为止,之后还是要关灯的。”胡清说。
不断升级的公共服务基准
“是否会有读者选择在半夜去借一本书?”从自助图书馆开始筹备起,于婧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追问,她给出的答案是:“‘24小时自助’是公共图书馆理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服务理念。或许没有人会在半夜借书,但图书馆的服务准则要求我们提供这样一种无缝隙的全天候服务内容,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图书馆的服务。”
于婧提及杭州图书馆接纳乞丐入馆阅读一事,图书馆对这一群体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洗手。“公共图书馆就是要尽可能地惠及最大多数的市民群体。”
据悉,未来市图书馆还将在区市增设自助图书馆,实现市级与区市级智能自助图书馆之间的通借通还,以此实现覆盖面更广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