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可穿戴设备就是个嘘头,也有人说可穿戴设备尚未长大却即将死去,也有人说可穿戴设备是未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当我们没有深入进入了解某一项事物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既有经验去判断一个事物,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关于可穿戴的不同言论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众可穿戴设备
现有可穿戴设备都还不成熟,即将死去是真的吗?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难理解,因为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寿命确实不长。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关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被用户购买使用几个月束之高阁的报道,这是因为它们都没有达到用户预期,无法让用户长期使用并持续依赖。
从jawbone到fitbit,又或是pebble,它们都只是大众可穿戴设备。大众可穿戴设备的特点在于,它们只具有数据收集、呈现功能,而缺乏(也无法做到)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多数据整合分析,以及分析后的数据价值。
用分享应用Saga开发商A.R.O. CEO安迪·希克尔(Andy Hickl)的话来说就是“可穿戴行业的那些产品都长于呈现各种各样的数据,但却不善于理解它们。
我走了5000步,并在游泳池游了20圈意味着什么呢?我达到了我的健身目标了吗?我工作了8个小时但昨晚只有3个小时的深度恢复性睡眠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至少没有一些额外的认识是不能确定的。我们得自己根据所知道的东西作出结论。我们需要依据今天发生了什么、我们感觉如何、我们之前做了些什么之类的情况来解读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就无法得出结论。
各种可穿戴设备给我们提供了无法转化成为我们所用的知识的数据,而没有帮助我们搞清楚失眠的原因。
要重新赢得人们的青睐,可穿戴产品就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情境知识来作出有意义的结论——让我们知道它们在数据中有很好的发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现有穿戴厂商对可穿戴的理解局限,以及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但事实上,可穿戴设备要让用户持续并依赖,它需要大毅力和大神通进行跨行业、跨领域、跨产业链的整合。
现在,大众可穿戴设备只是刚起步。它适合于对各种数据没有太多要求的用户,用户只需要使用即可,不需要关注数据背后的因果。
专业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要做得好,一定是要得细,做得够专业。
比如可以做专注于血压分析的穿戴设备,专注于心率分析的穿戴设备,专注于运动的穿戴设备,专注于睡眠分析的穿戴设备……
它不要求有很多功能,但是这个功能一定要实用。比如一个运动手环,它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对某用户的日常活动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用户除了能够查看手环收集并呈现的数据外,可能更需要专业健身教练的建议,甚至渴望获得专业的健身计划,或者希望能获得手环给到的友善健身提醒,或者与同类人互相交流健身经验等。
这样的手环,它不一定有很多功能,但是他需要手环生产商做得够专业,不仅仅是生产销售手环这么简单,它要做用户的贴身教练,健身好友,健康顾问。
同样的,比如一个心率手环或手表,它要做得足够专业,不但能够帮助用户了解心率,还需要做出预防、预警提示,或者相关人的预警提示,以及给到专业医生的保健建议等,帮助用户降低疾病风险,获得心理安全。
当然想要做到这些,企业需要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将人、物、数据等进行整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只有做好了这种困难的事情,可穿戴设备才能成为用户的必需品。
相比大众穿戴,专业穿戴的难度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