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上海不少老人家里添了一件新电器—大小、厚薄和手机相仿,却被拿来垫床脚。主要开发者之一、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旗下的申腾公司副总经理闵新 力说,这是一种振动感应器,可以感知上下床、翻身等动作,甚至包括入睡者的心跳和呼吸。与社区的管理系统联网后,“智能垫片”能及时报告老人的异常状况。
全程、全员、全生命周期服务
今年年初的一个凌晨,闵行区一位独居老人家中,“智能垫片”发现老人起夜迟迟不回后报警。家属赶到时发现老人倒在卫生间,由于及时送医,老人转危为安。
这是物联网与健康服务共振后产生的生命奇迹。闵新力说,同一个街道,同一星期内,“智能垫片”为3位突发意外的独居老人报警,这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健康物联网的价值。
广义的偏重于“物”,而健康物联网的核心是人—虽然它也有联网的、后台处理数据的“云平台”,但重点是采集生命体征。这些数据既能救急 救命,也能服务慢性病、亚健康等人群,为“治未病”创造条件。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说,健康物联网的发展,契合了健康的新定义—不仅是治病,更是全程、全 员、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作为医学和IT技术的领军者,美国正在加速推广健康物联网。硅谷企业Healthcom副总裁迈克尔·坎波日前在上海的一场健康物联网论坛上称,物 联网让越来越多美国医生和病人相连,它能让医生通过远程服务,满足更多病人需求,医疗体系也能显着节省开销。因此,它对奥巴马医改计划极具价值。
被上海定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作为国内健康物联网领域的知名探索者,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对健康物联网的定位很清晰—以“健康云”汇聚名医,以“智能终端”服务患者。
白春学正牵头进行临床研究,联合企业开发了一系列呼吸气流、心电图等参数的采集设备,进而形成对慢阻肺、哮喘等病人的远程监管系统。白春学说,物联网可以同时提高医疗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华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吴毅的尝试也得到类似反馈,相关临床试验表明,病房周转能大大提速。吴毅说,康复医学的未来属于物联网。
在社区,目前上海正力推家庭医生制度,但医生奇缺,平均每位医生要服务2000位居民。在政府引导下,开发的健康物联网系统正在6个区县试点,目前能服务200万多人。参与的社区认为,离开物联网,家庭医生做不到覆盖全部人群。
与“老一代”远程医疗相比,健康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介入更深,服务更透。它不像视频会诊、网络咨询等,不是对传统医疗的折中,而是创新。一位资深医改 观察者认为,在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配置失衡的情况突出。由于医患双方对其都有期待,它甚至还可能“倒逼”医改。比如,要让物联网将优质资源从大医院 传导到社区,一二三级医院间必须形成梯度服务、双向转诊的模式。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健康物联网被上海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说,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5年来,去年整体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下一步,物联网要有选择地深化应用,健康物联网是重点。这个产业处于物联网、养老看护、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交叉点,这些“万亿量级”产业的碰撞令人期待。
过去半年,国家对健康物联网多次表态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国务院也出台文件积极引导健康物联网市场。
发展健康物联网主要靠市场
但健康物联网的发展仍属早期。科技界、医疗界、监管者似乎都还需要做许多准备。
市科委生物医药处的傅大煦说,健康传感器还存在技术瓶颈,除了脉搏、血压、血糖、血氧等,如果想获得比较复杂的生命体征数据,设备采集精度还不够。 而有些技术问题甚至和物联网无关—比如传感器要长时间联网,电池寿命必须超越现在的水平。同时,需要长时间无线联网的通信模块,必须保证不会损害健康,不 会对其他医疗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而在体制机制层面,就牵涉更多相关利益方。市经信委调研后认为,健康物联网涉及政府的卫生、民政、社保、药监、科技、产业等部门,需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而且,远程医疗在目前的医疗政策框架中没有明确的地位,因此,许多项目只能以试验的方式运行。
尽管如此,健康物联网依然被上海政府部门看好。根据《上海健康物联网推进工作方案(草案)》,到2020年,该产业要在上海形成100亿元规模,重点在便民服务、数字医疗、养老看护、康复治疗、医药物流等5个领域推进示范工程。
邵志清说,上海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很高,拥有“医联工程”这一具有世界水平的医疗信息共享骨干网络。过去,医疗信息化更多是政府推动;发展健康物联网,上海打算主要靠市场。
在这个领域,除了“智能垫片”,申腾公司还开发了其他一些有趣的传感器:比如能探测老人是否跌倒的感应地板。闵新力说,新技术要化为市场价值,需要边走边摸索,逐步形成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