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可穿戴设备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出以及投资市场的关注,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2014年,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消费认知不断提高,投融资增长迅猛,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涌现,跨国公司纷纷抢抓布局,我国企业也在加速跟进。然而,现阶段可穿戴设备在产品设计、市场预期和功能设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矛盾。为解决矛盾,可穿戴设备还需要在产品定位、应用服务、差异化细分市场以及产业链整合能力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投融资增长迅猛
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获得投资金额在30亿美元以上,企业纷纷加速战略布局。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面对快速发展的可穿戴设备产业,我国政府在政策、标准等方面先后作出一系列的部署和安排,行业组织也在蓬勃发展。2013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的专项通知中,明确将可穿戴设备列为支持重点。进入2014年,相继有可穿戴设备委员会、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推进联盟等行业组织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研究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可穿戴设备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将于2014年启动,这会对我国可穿戴设备产业规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近年来快速升温,201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据BI Intelligence预计,2014年使用中的可穿戴设备数量将达到1.83亿部,同比增长1倍。到2018年,预计将达到5.61亿部。随着越来越多可穿戴设备的发布,可穿戴设备的生态系统正逐步形成,多个技术层面基本成熟,产品形态不断突破,元器件、操作系统、开发平台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2014年第一季度,谷歌推出Android Wear操作系统,三星将Tizen系统作为平台推出产品,包含硬件企业、软件企业和服务企业在内的可穿戴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消费认知不断提高。2014年,在谷歌眼镜等产品的推动下,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认知度逐渐形成。2012年BI Intelligence的调研显示,仅有不到40%的美国消费者知道或者了解可穿戴设备,超过50%的消费者不了解,还有将近10%的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而到了2013年,对可穿戴设备产生浓厚兴趣的消费者比例达到54%。在我国,目前已有超过40%的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不考虑价格的前提下,有七成以上用户有意愿在未来购买智能手环/手表。
投融资增长迅猛。随着可穿戴设备受到关注,创新型企业不断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融资规模扩大,快速推进企业发展。其中,智能手表和手环投资交易数量最大,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则较为落后,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技术与应用门槛较高,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获得投资金额在30亿美元以上,我国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投融资规模也在亿元以上。在以Kickstarter和Indiegogo为代表的众筹网站上,2014年第一季度成功项目数量达到45个,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68个的2/3。据预计,可穿戴设备的投资将持续增加,仅2014年上半年,可穿戴设备的数量和投资额就将超过2013年全年。
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涌现。可穿戴设备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产业创新异常活跃,智能传感、人机交互、新型显示、低耗节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逐渐应用,不断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和用户体验。在眼镜、手表等产品的基础上,服装、鞋、戒指、腰带等更多类型的产品形态相继出现,扩展了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然而,产业发展的日益活跃并未催生出一款广受认可的杀手级应用。从谷歌眼镜和Galaxy Gear平淡的市场反应看,可穿戴设备离大众普遍接受的路还很远。
企业加速布局。可穿戴设备产业正处于发展孕育期,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使全球各类厂商纷纷加速战略布局,谷歌率先开发智能眼镜并推出Android Wear操作系统,三星研发智能手表抢占市场,苹果智能手表虽未面世仍引起广泛关注,英特尔、联发科等推广可穿戴设备核心处理器。2014年3月,IT产业4大领头羊公司,英特尔、Facebook、谷歌和微软均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加大投资,抢占产业制高点。我国企业在重点开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与国外产品相比,我国目前面世的可穿戴设备创新功能较少,面临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风险。
三组矛盾凸显影响发展四个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产品功能成本、产品应用服务、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及差异化细分市场等问题值得关注。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持续向好。但由于可穿戴设备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成熟度不高、产品功能亮点不足,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在产品设计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在市场预期方面,一方面资本市场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产业成熟度明显不足;在功能设定方面,消费者对产品期望所求甚高,同时用户体验却又差强人意。面对这些矛盾,可穿戴产品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还有以下四个主要问题需要关注。
产品功能成本尚待平衡。与传统智能设备的功能相比,可穿戴设备并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健康监测等新功能不仅成本高,其准确性也受到质疑,现阶段产品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目前智能手表的功能大多集中在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等方面,较低的性价比阻碍了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研究,72%的消费者认为可穿戴产品定价偏高,对可穿戴设备持观望态度。
产品应用服务亟须强化。可穿戴设备应用服务局限于智能手机服务和健康数据服务两大类,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的应用很少,这需要应用服务开发商深入了解可穿戴设备硬件特征和用户使用习惯,运用可穿戴设备实现环境场景挖掘和大数据处理,探索和研究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应用服务。可穿戴设备尚未形成统一的应用开发平台,随着谷歌推出SDK开发包,有望加速可穿戴应用软件的开发进程,形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应用生态系统,实现满足特定场景的多样化应用。
产业链整合能力亟待提高。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上游应用开发、中游组装制造和下游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具有软硬融合、跨界应用等特征。硬件公司致力于可穿戴设备的开发容易忽略软件的叠加性和更新性,软件公司致力于可穿戴软件的开发却在硬件生产、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所欠缺,这对可穿戴设备厂商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的开发周期最快仅3个月,而可穿戴设备由于涉及产业链更为复杂,开发周期至少需要1年。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国内厂商在开发可穿戴设备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无力整合产业链,从而导致无法让所处产业链形成闭环运作,产品难以批量落地,商业化开拓陷入困境。
差异化细分市场有待开发。在科技巨头和创新型小企业的带动下,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领域企业跟进速度快,而产品差异性小。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开发应规避同质化风险,在产业发展初期就积极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通过瞄准特定需求人群,创新商业模式。当前,市场已出现针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但在产品工艺、产品功能、数据处理、增值服务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深入挖掘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积极研究各种类型数据的特点,开发出具有亮点功能的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