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手环、谷歌眼镜……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问世。智能可穿戴行业才刚刚起步。赛迪顾问理耿岩表示,智能穿戴行业正进入“成长期”,各厂商虽然初步切入不同的细分应用领域,但实用的、革命性的产品还比较缺乏。
截至目前,已有不少穿戴设备问世,大致可以分为4类:首先是运动和健康辅助类,比如超思的医疗穿戴设备、Nike+Fuelband运动手环等;其次是可以不依附于其他产品的独立智能设备,如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iWatch;再次是作为互联网辅助穿戴产品,如谷歌眼镜;最后是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如加拿大的MYO手势控制臂环。但很明显,这些产品无论是物联控制还是对运动健康进行管理,都很难建立起对可穿戴设备的黏性,用户尝试和玩票的心态更重,对于长期使用和日常生活来讲并不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超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疗可穿戴产品的企业,其产品包括可穿戴心电马甲、血压计、血氧仪等。市场总监魏民告诉记者,穿戴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未来更是会和人、家居融为一体。
魏民坦言,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成熟的可穿戴产品,产品的功能实现和佩戴方式也尚未被广大的消费者接受,“现在的产品仅仅做到了可穿戴,但还没有达到用户想穿戴的地步,实现转变既需要市场引导,也需要技术实现和消费认知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穿戴设备还应解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各厂商应该创造一些有突出功能价值并具备不可替代意义的移动穿戴。运动达人林狄是Nike智能腕表的老用户,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运动穿戴设备的功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并且后台服务也有待提高,“使用耐克腕表确实产生了大量专业的运动数据和监测指标,但将数据上传后只是起到记录作用,后台并没有数据分析和运动计划的推荐服务,而且在Nike+配套的智能终端APP中,诸如社交之类的功能形同虚设”。
所以,穿戴设备技术还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更加精准的研判。耿岩表示:“可穿戴设备应该把握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消费场景下的用户需求,针对不同人群要有不同的产品方案。”
其次,需要进一步开发产品的附加值和软件服务。智能穿戴设备不能单单靠卖硬件赚取价值,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更多是在增值业务和服务上寻找赢利点。魏民告诉记者:“未来如何实现移动服务非常关键,因为今后的产品如果没有周到便捷的服务一定没有生命力,因此在布局产品的同时就应该进行服务布局。”
最后,推广手段和营销策略也将成为产品的突破口。耿岩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营销和推广至关重要,“伴随着消费者逐渐树立起的终端消费和互联网消费的文化习惯,穿戴设备可以顺势而为,研究移动营销推广策略,用创新的营销手段吸引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