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可穿戴设备又来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波可穿戴设备主要集中于医疗保健市场。在美国加州举行的Re/Code大会上,英特尔推出了一款可以检测身体健康状况的T恤。此外,三星也在同一天发布了一款名为Simband的可穿戴医疗平台。近两年“可穿戴”一直是个新锐概念,各种冠以“可穿戴”名头的新产品经常是每年国际消费电子展的抢镜主角。虽然名声很响,但可穿戴设备发展到今天已遭遇很大的发展瓶颈。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兴起使可穿戴医疗有了广泛的需求基础,而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也愈来愈往这方向靠拢。
IT巨头集推可穿戴医疗设备
上周在美国加州举行的Re/Code大会,成为了各大公司发布新品的平台。继谷歌推出无人驾驶车之后,英特尔也在Re/Code大会上推出了智能T恤产品。
据了解,英特尔的这款智能T恤类似普通的运动T恤,是由英特尔之前收购的AIQ公司开发的。T恤搭载Edison芯片,采用可拆卸电池供电,方便用户清洗。T恤中有监测心率的传感器,主要面向运动者与对自身体征数据较为关注的人群。通过蓝牙或Wi-Fi,数据可传输到移动终端。
同一天,三星也发布了一款名为Simband的可穿戴医疗平台。这款产品与现有的智能手表非常相似,采用正方形外壳和大号的彩色触摸屏,并且配备Wi-Fi和蓝牙模块,可监测心跳和含氧水平。三星将这款名为Simband的健身腕带称作一款“调查式设备”,可以帮助公司将传感器和其他电子元件与软件服务相融合,创造出未来的数字健康技术。与之前的Gear智能手表不同,Simband是一个向其他企业开放的平台。
近期,市场对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兴趣正在升温。一些分析师预计,2014年仅智能手环的出货量就将达到800万只,而2015年和2017年还将增长至2300万只和4500万只。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将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规模为20.3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成长为拥有169.4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智能穿戴在医疗保健领域日趋火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命健康的人们不在少数,可穿戴健康设备应运而生。健康管理理念的兴起使可穿戴医疗有了广泛的需求基础,而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也愈来愈往这方向靠拢。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
随着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的话题近几年越来越热,很多公司都纷纷进入这个领域,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这个产业体量很大,在中国医疗服务大概是2-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在美国是2-3万亿美金的规模,占到美国GDP比例的17%左右;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现有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存在着较大的突破空间;此外,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能够有效地协助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
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推动。对于中国而言,老龄化社会到来,家庭结构呈4-2-1的倒金字塔结构,一对年轻夫妇上面要赡养4个老人,下面要抚育一个孩子,任何一个人突然的健康变化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金钱和时间以及精力的损失,健康管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受重视。
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能够有效地协助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中断病理改变过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从而带来费用和人力成本节约。随着可穿戴式技术的崛起,移动医疗的软件和硬件结合将带来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未来移动医疗概念与可穿戴设备的有机结合将会成为新增点。
医疗穿戴设备普及尚需时日
尽管可穿戴医疗的前景很美,但其价值并未真正显现,已面世产品与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
首先,可穿戴医疗设备非必需品,可被替代。比起智能手机,市面上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并不具有颠覆性,也因此遭到冷遇。以手环为例,索尼的Core手环与雷蛇的Nabu手环都可以记录睡眠时间和跑步、走路距离,但许多手机,甚至非智能化的计步器也有这些功能。
其次,可穿戴医疗设备存在很多的弊端。一些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表示,刚开始觉得产品还挺新鲜,每天都记录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但久了就觉得不实用,比如拍食品条码算热量功能,数据库里的条码不全,很多食品查不出来。另外,24小时监测睡眠功能需要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但蓝牙特别费电。
再次,对于设备的宣传过度夸张,更像炒作。心理学专家表示,心理暗示效应远比实际功效要大。有些产品为扩大宣传,可能会介绍自己有一些神乎其神的效果。也正因如此,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可穿戴设备很多是被炒作的概念,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还很远。
要让可穿戴医疗设备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系统。此外,设计的穿戴形式应更贴近生活,顺从用户的穿戴习惯。最后,针对不同人群研发产品并加入时尚元素。随着产品的批量生产,价格将不会那么高高在上,可穿戴医疗产业的未来仍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