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假亦真来,真亦假”,在这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中任何一种创意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以当前业界红到发紫的物联网为例,概念、应用、产品和技术足以令用户眼花缭乱。只是内中虚实不得而知,即便伯乐在世也难以区分哪个才是“千里马”。
也许有朋友会认为伯乐老了,不具备炯炯有神的慧眼了?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在这充满乌烟和瘴气的环境中,伯乐所拥有的慧眼不好用而已。如此一来难免有人生疑,物联网业界之中就再难寻得“千里马”了吗?
针对这个问题,还要将时间追溯到2009年时中国领导人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时的讲话,一段慷慨激昂的“感知中国”概念被推出瞬间激起千层浪。随着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2014年,物联网产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厂商、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只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切不过是在炒概念。
剪不断的情理还乱的线
如果说当前物联网产业形势并非炒概念,而是应大众观点那样飞速发展,又怎会出现众多乱象呢?行业标准的杂乱无章、产品的重复度高、应用平台的功能缺失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明朗,都足以证明业界存在严重问题。曾有朋友问过编者这样一个问题:“行业标准、用户需求、产品应用谁才是重点?又该如何对它们进行排序。”
编者思考片刻后给出了一个观点:第一位是用户需求,第二位是产品应用,第三位是行业标准,第四位才轮到媒体宣传。之所以给出这样一种看似稀疏平常的回答,是因为站在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产生结果必然与一些厂商或相关职能部门得出结论不同。
只是事实却与理念相违背,多数厂商将宣传排在唯一地位,真正具有实效的点纷纷为之让位。最应该得到重视的用户需求被遗弃在角落无人问津,厂商却高调不切实际的宣传,无止境的将价格战推向巅峰。让本已失去方向的业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便有个别厂商希望跳出这种环境,但想要在这一行业立足似乎已没有其它道路可选。
时下最为火爆的当属业界推出各位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产品,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物件展示在用户眼前。大体来讲这些东西诞生潜在价值巨大,只是到实际应用中就会发现,并非想象中的美好。很多功能和应用在一些特定场景之下并非用户所需要的,甚至于它们的存在或被当作玩物,或成为一种鸡肋。
另一个角度来看,产业之所以走上今天这条道路,无非是没有形成一定默契度。厂商都希望自己成为标准的代言人,希望成为市场中的主导者。只是这样做并非明智之举,国外不乏此类情况发生,往往都会在国际机构的强势介入下流产。
面对这种局面国外企业更多的选择是召集盟友组建统一联盟推出标准并试行,国内虽未发生职能部门强势介入的情况,但组建联盟同样不在少数,可它们又在发挥着怎样的价值,相信不说大家也都明白了。
真命题走向“伪命题”炒出来的热概念
正是由于大多厂商的做法,极大的影响了业界良性发展,导致概念炒了又炒,结果走向弥乱境地。回看历史过往,无论是技术,还是初衷都充满了光明与美好。当这些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梦想成为泡影时,原本业界建立时的真命题,慢慢向“伪命题”转变。
智能家居、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监控等作为时下最为凸显的案例比比皆是,不断打破着人们的未来憧憬。可能在一些厂商看来闭门造车可以逃避混乱的现实,但打开门之后发现业界已非自己预想那般美轮美奂。尤其是今年热文不断的车联网世界中,电动汽车、汽车监控产品等问世,更是让着本就模糊的概念变的更加玄妙。
编者有幸与一些朋友聊起此事时,大家无不表示痛心疾首。一个小小的ODB产品、一个小小的中控监控区也能称之为车联网产品?真是让人笑掉大牙。真正的车联网产品从概念来讲,车与网络相联接,人与车想互动,利用屏概念改变传统驾驶习惯。
事实却与梦想大相径庭,可能在厂商看来监控汽车自身状况,驾驶员及道路行驶信息即可完成数据的收集,改变驾驶员原有不良习惯。且不说这种数据的获取途径是否得到认可,仅凭驾驶习惯反馈来讲,它就真的能够为驾驶员带来某些有意义或建设性意见吗?从一些真实体验者口中得知,这一切不过都是浮云尔。
既然如此,为何厂商依旧要炒概念、造愿景、说理想、埋事实呢?原因很简单,“绑架”用户需求,借助商业手段获取市场基础,以便未来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将用户推向反对者立场,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抛弃根源问题所在,只能引导自己走向灭亡之路。
在这里,编者大胆豪言物联网真正的概念是万物互联,将万物通过网络传输进行连接,实现相互之间沟通的场景。从产业角度来讲实现这一过程并非难事,只是企业是否会接受这种理念和做法呢?放弃自家高傲的身段和地位,屈尊向创新型公司学习、合作。对于要设计、创意、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可以先对用户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群体调查,通过实例寻求结果。完成点到面,面到体的一个整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