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市场商机蓄势待发。拓墣产业研究所指出,自2012年起,全球穿戴式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已稳健成长,预计至2018年出货量将超过二十一亿具,市场前景可期。然而,现今穿戴式市场仍处于摸索期阶段,须相关业者突破应用功能与服务瓶颈方能全面起飞。
拓墣产业研究所分析师蔡卓卲认为,大厂进场与销售通路的增加,让穿戴式装置市场更趋火热。
拓墣产业研究所分析师蔡卓卲指出,穿戴式装置出货量将明显增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业内大厂纷纷进驻穿戴式装置市场,基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感,可带动一波购买潮,举例来说,苹果的iWatch势必会引起一阵风潮。再者是销售通路的增加,以往只在网路贩售的穿戴式装置,如今也可在一般通路见其踪迹,曝光率越高,自然带来销售量。
就应用层面来看,蔡卓卲认为,穿戴式装置在医疗居家照护、资讯娱乐及运动健身三大领域成长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场比重。此外,安全与保全、军事用途等特殊领域市场规模虽小,却仍有其成长动能,可望带动相关零组件的需求。
目前,穿戴式装置于硬体上的技术已臻成熟,小体积、可携带及低耗能已然是必备要素,各厂的产品差异只在核心技术的演算法与模型上,这代表着穿戴式装置的研发方向应在厚实应用功能与服务等层面。
蔡卓卲分析,若将穿戴式装置市场比拟为一棵树,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装置就是密布的树叶,装置的功能性为是撑起一片天的树干,服务内容则是树根,可见穿戴式装置的研发应从硬体取向转变为功能取向或服务取向。
不过,穿戴式装置市场虽令人期待,却仍有待解的难题。拓墣产业研究所资深经理谢雨珊指出,由于目前穿戴式零组件规格在硬体切入难度不高,因此部分技术门槛较低的穿戴式装置市场,短期内将有较大量的厂商投入,造成市场百家争鸣,且推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面临陷入红海的危机。此外,对于使用者来说,穿戴式产品电池续航力在三到五天算是基本要求,但随着功能多样化的需求逐渐升高,兼顾功能性与电池续航力将成为厂商须戮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穿戴式装置无法针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亦是一大问题。由于资料分析须仰赖学术资料佐证,抑或是专业人员、团队的背书,而这部分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对于小厂商而言将难以负担,要达到专业、有效的分析挑战极大。
以上种种原因,都让进入穿戴式装置市场的厂商看得到商机,却分不到利益。谢雨珊进一步说明,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下,穿戴式装置的最大商机便来自于创新应用,唯有充实软体、发展装置服务,并开发产品的独特性,才不致深陷红海。
蔡卓卲认为,上述挑战也是让穿戴式装置市场目前还未能从摸索期进入发展期的重要原因。在这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业界大厂已开始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供穿戴式装置能在物联网中互相操作,如苹果在201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发布的HealthKit,便提供开发者一个与其他软体沟通的统一平台,让资料能更有效率的分享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