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小米公司在一个小规模的分享会上发布了四款智能家居产品:小米WiFi智能插座、智能遥控中心、小蚁智能摄像头和Yeelight智能灯。其中WiFi智能插座和智能遥控中心出自小米公司,而小蚁智能摄像头和Yeelight智能灯分别来自两家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通过接受小米天使轮或A轮投资的方式,它们的产品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生态链的一部分。
小米公司从没推出过一款自我研发且成功开创一个全新品类的硬件产品,它目前还缺少证明自己“从0到1”产品研发能力的证据。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用说了,小米这次推出的智能插座也已是市面上已经存在已久的产品门类,技术门槛低,产品研发也无需太多积累。而智能遥控中心其实就是“盒子”,这次只公布了外观,具体功能和价格都未对外透露。至于售价699元人民币的大号小米路由器,从各个渠道反馈的销售数字都不太乐观。一句话:在智能家居这样一个“所有玩家都是新玩家”的市场,缺乏一款高销量的明星产品验证这个市场的需求。而小米要进入这个市场,不可能靠它的一己之力颠覆行业的玩法,因为没有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供它改造和“微创新”。
小米似乎意识到了这个短时期内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的问题,于是采取了一种对它自己来说更“稳健”的策略:将智能家居的发展重心放在投资整合计划上,通过战略投资获得一些优秀的智能硬件团队,给它们“贴牌”,纳入小米的生态圈,再给它们推广资源、品牌溢价能力和销售渠道,让这些“小米系”的智能硬件公司比起它们的同行长得更快。同时,小米让它们与小米盒子、智能插座、智能电视和MIUI绑定在一起,用这些“创业公司”的智能硬件新品强化自己的生态系统话语权和主宰能力,变相地将类似Yeelight智能灯和小蚁智能摄像头这样的产品变成小米的OEM。
无论是选择团队还是投资方式上,小米都没花太多的钱。在这个到处都充满着“泡沫”的创业市场,小米把创业公司身上的泡沫彻底地榨干了。
据PingWest了解:小米对每个团队扔出的投资额可以用“很低”来形容。目前已经被小米投资的若干家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在天使轮和A轮阶段从小米及与小米关联密切的顺为基金获得的投资额平均在400万元人民币左右,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相当罕见,但小米(或小米+顺为)却占股20%-40%——这是一个很便宜的价格,比2009-2010年腾讯“战略投资”那一票社交游戏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小米出手之前,智能硬件的创业团队再估值便宜,投资机构再谨慎,这个价格大多数创业者也不会接受——硬件是一个以千万元人民币为基准量级投入和烧钱的行业,做智能硬件仅在工艺制造成本上,与做手机并不相上下。
但仍然有一些投资者接受了——因为对方是小米。
接受了小米的投资后,小米会开放其供应链资源给创业者,并提供小米的品牌服务。小米通过制造手机在手机供应链上已经拥有了巨大的话语权,用“小米的价格、要求和规格”让工厂代工已经是平常的事情。而这件事对创业者来说太重要了。准确地说,当代工厂接到这些被小米投资的硬件创业公司的订单要求时,它们是用“我们在给小米代工”的态度在做事的。
“硬件创业最缺的就是和工厂的议价、沟通能力,小订单没人认真做。”小米投资的Yeelight的创始人姜兆宁在接受PingWest采访时说:“没有小米做背景,你说我会每个月制造并卖出几万产品不会有人信的。”据姜兆宁讲,在得到了小米的投资后,Yeelight和工厂的谈判倍感轻松。“他们真的重视你的产品,出什么问题也会很仔细的和你沟通。”姜兆宁说。
此外,这些硬件公司被带到小米的生态系统中,也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据PingWest了解,小米会单独开发一个类似iHealth的超级家居管理类app,作为“标准配置”整合到有着近1亿用户的MIUI当中——它将覆盖的,不仅仅是小米目前已有的小米手机用户,更包括小米的电视用户和其它的周边产品用户中。而只有小米自己的智能家居单件和小米生态链中的智能家居产品,才会被接入到这个生态系统当中。
除了供应链与制造,以及接入MIUI的生态系统,小米还对这些“自己的”硬件创业公司提供产品定位、设计和硬件堆叠的指导,以及在小米官网和线下零售渠道提供销售支持。不过,这些贴上小米的牌子在小米官网上卖的“智能家居”,小米要分走50%的销售收入。
通过战略投资把智能家居硬件创业公司投成了自己的OEM,这就是小米的做法。
但还是会有智能家居硬件创业团队接受小米这么低的投资价格,以及被贴牌当小米OEM的命运。原因很简单:通过小米的供应链指导和帮助,可以在制造环节迅速完胜其它与代工厂博弈苦苦挣扎的竞争对手,变成极少数“能量产”的智能硬件玩家;再通过整合进MIUI生态系统和小米的智能家居管理应用,直接获得更多的潜在用户;用小米的品牌推广和营销资源急剧在公众面前曝光,进一步成为“名牌”产品;再通过小米官网销售,让产品获得通路。
被小米“宰”得便宜点不要紧,贵的在后头——以PingWest的了解,这些被小米投过的智能家居硬件公司,在被小米投资、指导和包装推广后,接下来一轮的融资报价普遍在7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估值翻了7-10倍不等。
不过,很可能接下来出现的状况是:智能硬件——尤其是智能家居领域的硬件创业公司被划分为两大阵营:被小米包养的,和没被小米包养的(主动选择不被小米包养,或未被小米选择的)。而前一个阵营对后一个阵营的直接碾压能力,似乎也可以想象。
试想一下,一些照明、视频监控领域的创业者们在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开发一个新产品的时候,小米的入局会迅速通过低价、性价比让这些“未来或许能造出更有趣产品”的团队直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无论是被“小米化”,还是被小米的屠龙术边缘化。小米确实在做一件对一部分智能家居领域的创业公司“更对”的事,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用户们真正需要的。但是,当你的客厅只能选择小米的服务之后,世界真的会变得更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