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手机支付的“钱景”似乎一片大好,年初阿里巴巴和腾讯烧了20多亿,请全国人民打车;随后出现了面对面支付、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全新手段;到了年末,苹果推出的新业务Ap-plePay更是把手机支付搞得大红大紫。可手机支付刚解决了行业标准问题,就又迎来了通过手机APP支付和NFC(近场通信技术)软硬两派的“路线斗争”,这一次,谁会是前途?
来硬的,NFC近场支付渐成行业标准
在今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iPhone6/iPhone6Plus系列产品推出移动钱包功能Pay并内置NFC芯片,支持NFC近距离通信技术。这意味着苹果手机将能在支持NFC的商家中实现近场支付。而就在“苹果支付”刚发布之际,信用卡巨头万事达卡已宣布,其持卡人可以通过iPhone6、iPhone6Plus以及Watch等设备进行消费和交易。
要想在中国推广“苹果支付”,首先必须解决行业技术标准的问题。
工信部近期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中,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2.4GHz手机支付标准列入其中。目前,该标准已得到了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支持。而“苹果支付”的技术,则是基于13.56MHz的NFC(近场通信技术),该技术属于国际主流技术,应用广泛且相对成熟。
不过,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也采用了13.56MHz技术,随着4G手机开始把NFC功能作为标配,这场标准之争目前以13.56MHz的胜出而暂停。
吃软的,微信开发“微卡”功能
二维码支付,曾经在年初因为简单易用而受到欢迎,但很快就受到了监管。
今年3月,央行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并要求支付宝、财付通将有关产品详细介绍、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况上报,依靠二维码支付的移动应用纷纷被叫停。
随着二维码支付被叫停,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始开发新的手机支付方式。日前,微信就低调上线了“刷卡”功能。微信用户通过“我”-“钱包”-“刷卡”,就可进入该功能,已绑卡开通微信支付的用户可直接开通。开通后,用户在消费结账时向商家展示二维码或条码,商家使用扫码枪或摄像头,即可快速扫描用户的二维码或条码完成交易。
这样的支付方式,目前还未完全开放,不过,随着将微信和银行卡绑定的人越来越多,此方式显然比需要POS机的NFC更受欢迎些。
新安全,软硬两派各有招
手机当饭卡、公交卡,手机丢失了怎么办?被“黑客”窃取了信息怎么办?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手机支付的难题,对此,软硬两派都有自己的方法。
苹果Pay的安全机制是通过每次交易生成随机卡号来交易,同时通过TouchID指纹识别来确保身份,理论上讲,就算手机丢了,对方也无法用你的iPhone完成支付。
而微信采用的是“反复确认”的模式,当订单金额等于或大于300元,需要验证支付密码完成支付;当天满10次免密次数后,后续每笔支付也都需要验证支付密码;若系统检测到交易存在风险,为了资金安全,需要输入支付密码验证。
技术人士表示,苹果的安全是在闭环环境中,微信支付则仍然是应用级的安全,目前看,Pay与硬件+软件一体,达到系统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