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厅获悉,为深入推进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追溯性监管,推动监管工作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四川省农业厅全面启动了动物标识及产品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大基础投入,打好信息化监管基础。以农业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为基础,结合我省动物饲养、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每年省级财政安排2000多万元动物标识经费,做到每头牲畜佩戴,标识(耳标)上加载了全国统一编码信息;同时还投入了110万元对网络改造升级,保障正常运行建立了“四川省动物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监管平台涵盖了电子出证监督管理、防疫档案管理等17个动物卫生监管模块(子系统),更加突出行为管控、数据汇总与分析功能,并实现了与农业部中央数据库的有效对接。
创新监管模式,丰富信息化监管手段。在溯源体系建设上,数据采集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专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拓展到台式电脑、扫描枪、智能手机,动物标识从二维码耳标升级成电子耳标(RFID),丰富了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追踪方式,并适时对相关环节进行视频监管。省农业厅同意成都全市率先使用电子耳标,提高识读效果,便于数据采集和传输,增强追溯能力。
推动数据共享,努力走向“大数据”监管时代。进一步优化全省溯源体系建设的运行网络,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有机结合,实现监管信息化必备要素的有效互补,对全省监管数据适时收集和传输,并逐步在全省实现溯源体系“大数据”模式。
积极开展试点,推动信息化监管工作全面铺开。自2012年监管平台建立后,先后在丹棱、苍溪、朝天、昭化、新都等地开展溯源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工作;2014年底选择成都市龙泉驿区为全省动物卫生信息化建设示范县,逐步推动全省动物产品溯源体系的二维码耳标时代走向电子耳标时代,进一步完善监管平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