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人行预付卡发行牌照的发放结束了预付卡机构十几年犹抱琵琶半遮面,利润颇丰却不见阳光的日子,预付卡被认为是旧貌换新颜的新朝阳行业。当时第三方支付的范畴里,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只有预付卡机构于低调奢华中赚到盆满钵满。当时市场普遍大幅看涨多用途预付卡的市场价值,艾瑞2011年的报告认为“2010年第三方支付机构预付费卡规模达到965亿,到2013年底将达3000亿元人民币”,所以各方资本趋之若鹜。人行四年内发牌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机构一百六十余家,约占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60%。
然而,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4年运营报告,2013年底预付卡发行仅869.8亿,不到市场预测值的30%。2014年以来,预付卡机构更是似乎成了老大难,突破和转型都不见成效。大家很自然地将行业的不进则退归结于政策对腐败的打击和发票税务问题,这诚然是客观因素,但长期来看,真正理想中阳光下的预付卡行业,应该会受这些影响吗?笔者以为,过去的预付卡企业赚钱太过容易,搞定部分政府资源,甚至银行都会帮助销售。预付卡企业数据表明,95%以上的预付卡由企业客户购买----这意味着单笔大金额及高残值。在这样的氛围下,谈政策不给力,正如日利润几十亿的银行,在受到冲击时甚至都会提出“银行是弱势群体”的理由,贻笑大方。
也正如银行等金融机构被第三方支付及其它行业觊觎一样,目前,任何一个有一定资源垄断而利润过高的行业都会面临互联网加资本的冲击,以期获得新的用户结构和新的利润平衡点。例如,一直行业垄断的出租车被打车软件推出的专车冲击,且不论专车是否丝丝入扣合规合法,它面世以来能够一直存在并如火如荼,其实已经是政策在默许新兴资本打破旧的垄断利益架构。
不过,预付卡企业在人力和实力上都和银行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所受影响明显,大有一蹶不振之势。作为跟风拿牌的企业,好像是追涨买了高点位的股票,被舆论看空,脱不了手把自己变成了股东而苦恼彷徨。但,预付卡行业真那么不堪吗?
情形远不至于那么糟糕。相比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动辄万分之几甚至免费的手续费而言,预付卡企业和商户之间,在双赢的基础上,佣金可观得多:大商场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餐饮娱乐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不算用户端的收费,这部分利润现金流已经使得预付卡企业相对容易存活。此外,预付卡用户相对来讲,区域性使用密集,而全国性预付卡企业的当地拓展成本,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企业来说,相对高出许多。所以相对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企业来说,预付卡企业在规模生存方面,所受的威胁相对小一些。
从预付卡市场需求来看:
一、基础需求长期存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如沃尔玛家乐福,国美、苏宁电气连锁超市,也都曾是几十年的市场宠儿。互联网电子商务对其影响很大,但是否人们就完全不需要这样的大型实体商场了呢?不是。它们依然存在而且被需要,是人们愉悦地购物休闲相约的场所。苏宁更是在实践创新实体店和网店的二合一。预付卡在流通中的价值、作用和优势不会完全被其他支付介质替代,而且预付卡大行业能成为新资本的目标,至少说明它有吸引之处,此处不赘述。
二、已知的潜在需求存在。发达国家的个体消费需求,国内市场在发展轨迹达到时也会有,而且越往后,在时间和消费人数上越是呈指数型变化。从需求角度,虽然文化有区别各有特色,但行业或者消费者个人需求的发展轨迹是类似的,这点在众多行业众多国家已经得到体现。美国人口是中国的五分之一,目前的预付卡市场却比中国大很多,这意味着中国预付卡市场未来依然有空间。大部分预付卡企业应该已经或正在和美国的预付卡做对标,例如礼品卡、薪水卡、青少年卡、弹性消费账户卡、员工激励卡、政府补助卡、公众事件补贴或救助卡等。当然,美国文化的确和中国不一样,国内银行卡门槛低,具备很多国外预付卡才有的功能,如积分和商户折扣等等。国内预付卡无法做成开环。似乎中国的预付卡和国外没有可比之处,无法像国外那样活跃。似乎国内的预付卡企业尝试了很多方向,暂时没有看到成效,而不知未来这市场是否真会到来。其实,也许只是笔者们努力的方式偏于过去的人情化而不是市场化,也许只是笔者们努力的程度还欠缺一点,也许离市场环境成熟的时间就差那么一点点。
三、新需求会通过创新出现。
1.往大寻求概念创新。例如,预付卡既然可以买基金,是否也可以在保证持卡人随时刷卡的情况下,用卡里余额集腋成裘买信托或者是交给相关机构做融资融券配资?信托目前年化收益率达到10%甚至更高,但必须一百万元起步,把大量零散资金客户拒之门外。在目前信托行业依然实质性刚性兑付的现状下,预付卡企业集中持卡人的资金,为用户买信托基本没有风险;而持卡人则能够以比较少的资金,拿到大资金专享的固定理财收益。这和P2P概念不同,预付卡企业面对的另一端不是个人借贷者而是信托机构;和余额宝买基金也不同,传统信托比传统基金起步金额要求高约一千倍,收益更高而且固定。一般资金的个人用户可以有很多渠道买到基金,但基本无法直接做信托。从政策层面,人行也一直表态对经营比较好、认真发展的预付卡机构,正在研究如何对其备付金用途做合理放松。如果不存在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又可控的话,应该是被许可甚至支持的。类似信托这样直接还利于用户的方式,比较透明,客户看得见,应该属于备付金的合理利用范畴。相对于购买基金的各种宝,备付金购买信托更体现了规模优势。
上面只是一种可能性,预付卡企业未来应该会应形势生出很多想法,而其中一些可以得到实际操作。
2.往小在细分市场中寻求效益。例如为个人用户提供对其日常生活有价值的综合服务。在个人用户的生活圈内,区域性小商户发的单用途预付卡市场会是多用途预付卡可以争取的市场。目前每个商家都会以较大的折扣吸引用户购买自己的单用途卡,但大部分商家规模较小,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倒闭、易主等频繁,不能得到有潜在需求的用户的信任。多用途预付卡可以取方圆几公里之内的各类型商家各几户协商,把它们的单用途卡合并成为统一的多用途卡,提供周边用户合理的综合优惠,即方便客户使用,又能更好地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预付卡企业甚至可以根据单个用户的需求习惯,为其量身定做预付卡。即由用户指定可消费商户,在方圆5公里内只指定5家商户使用的客户,和指定20家商户的客户,如果充值金额相同,其折扣可以不同。
这样的潜在市场使用场景在生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只等预付卡企业去发掘并付诸实施。
3.向线上及移动端拓展。线上团购和预付卡在预付这个本质上应该没有任何区别,是预付卡的互联网+形式。目前线上团购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模式越来越体贴,多种折扣方式,随用随买,不想用随时退还。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任何风险,便利且不存在残值问题。线上团购在初期也曾受过政策方面的质疑,应该是其直接连接消费者个人端,消费者主动购买的模式令政策方留观察看,到现在基本被市场肯定,被政策默许支持。线上团购可以说是动了预付卡的蛋糕,但同时更帮助将蛋糕做得更大。而且线上团购的成功其实也给正规经营的预付卡企业一个方向:个人客户为主,线上线下打通这条路可以走。
根据美团的数据,美团2013年市场销售额150亿元,2014年突破460亿元,增长180%以上,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也就是说,2014年线上团购整体市场规模约为767亿元。在其2014年的460亿元交易额中,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达到90%。2015年,美团网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
预付卡行业巨头王吉绯大概5年前就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他在解释规模经济时用的例子就是团购模式。虽然他自己的团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做,最终由美团等运作演绎成功,对其理论是一种完美的诠释和验证,也是线上团购和预付卡之间渊源的体现。
目前全国获牌预付卡机构一百六十余家,规模体例各不相同,发展状况不一,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预付卡机构整体应该是有足够的力量全线经营预付卡用户结构。只要正视并坦然接受新环境下的公平竞争,脚踏实地,重视个人及小金额用户,通过多样的产品模式、多元销售渠道吸引终端个人消费者。随着时间,当预付卡摆脱了洗钱、套现、偷逃税款以及行贿受贿、黄牛弄市等带来的阴影,真正在阳光下的时候,预付卡市场会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