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当下的一个热词,经济学家辜胜阻曾预测,产业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蓝海”。作为这片“蓝海”中的一片“汪洋”,“互联网+交通”的产物——智慧交通,绝对算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时俱进”的产物,智慧交通与传统的智能交通概念不同,它因融入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IT技术,而显得更接地气。
路上刮起“智慧风”
“‘五一’去参加同学婚礼,我乘出租车到北京北站赶火车,路上一直盯着手机上的电子地图,看前方道路拥堵状况,以便随时改变路线,挺好用。”北京市民田勇道出了众多智慧交通受益者的感受。而这,只是智慧交通的“冰山一角”。
“过去红绿灯交替都是交警根据感觉来预设时间间隔。如今借助于大数据,实现了对不同路段、不同时段车流量的定量分析,科学设定红绿灯间隔时间,缓解了拥堵状况。”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继东说。
“不久后,车、路、人将在一个小局域网里实现互联互通。”北斗卫星导航平台有限公司(简称北斗公司)总经理陈大吾说。到那时,前方数公里处有意外,车辆就可以及时“告诉”后方车辆;汽车出了故障,自己就可以诊断出来。
“到了2020年左右,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上路将不成问题。”陈大吾断定。
“新宠儿”并不健壮
航天恒星项目经理周庆飞透露,目前全国56%的城市已经明确提出了智慧交通发展规划。正如中国四维研究发展部副部长刘铁军所认为的,作为“新宠儿”,智慧交通产业已到了‘觉醒’阶段,从导航数据生产到硬件制造再到互联网服务,众多相关企业纷纷布局智慧交通,至于企业能否在这个‘大金矿’里掘得一桶金,还取决于企业的基因及其在智慧交通产业链中的精确定位。
“要有好的Idea,但光有Idea还不够。”刘铁军说。
同时,陈大吾结合自身的业内经验,也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他认为,行业内“广铺摊子、抢占市场”,使智慧交通建设呈现出无序竞争的态势。而政府的多头管理又造成了建设标准不统一,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很多研发成果无法得到应用,或者用了却赚不到钱。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后续前沿技术的研发。
五院卫星应用项目办公室副总师李璇则表示,国内的智慧交通建设还暴露出“重建设轻管理、重规划轻实施”的弊端。“就好比修路,国外可能是一米一米地挖,挖一米修一米的路,而国内则是不管进程如何,先挖完再说。”
但也毋须过于悲观,新事物都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好的一面也在不断显现。
在交通部5号令发布以后,过去由民营小企业主导的道路信息服务与车辆监控市场,如今面临着重新洗牌。在资本整合的过程中,未来智慧交通产业的分工将更加明细。小企业抱团取暖,大企业通过资本并购拿到更多市场份额。
“智慧交通并不复杂,获得动态的交通数据,借助于合适的模型提取出有利于人们出行的信息,并提供便利出行的交通服务。”刘铁军说,目前数据处理能力已经不是制约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瓶颈,接下来要做的是不断优化数据分析模型,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往平行交通的方向努力。
但智慧交通不是万能的。李璇表示,要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还需要从增加快速公交、地铁线路、停车位,强行限牌限号等多方面齐发力。
将前沿技术作为突破口
对交通行业参与少、起步晚,这是航天企业跨界做智慧交通的两大软肋。但航天企业的卫星数据资源、北斗导航定位技术、高科技研发实力等,都是智慧交通所必须拥有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智慧交通前沿技术研发方面,航天企业将大有作为。
在掘金“智慧交通”的道路上,尽管每个参与的航天企业都有着自己的规划,但总思路还是内借于优势资源,外联于政府或优势企业。
“如果能整合航天的优势资源,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把控上下大工夫,抢占智慧交通市场还是很有希望的。”陈大吾的理念是联合,不仅整合内部优势资源,还要抓住一切机会联合政府部门和专业公司。
在电子车牌项目中,北斗公司与公安部下属的一些单位在芯片、天线、车牌制造等领域正在开展合作。合作中,该公司还尝试把航天技术融入其中。“电子车牌只能实现点状的监控,而视频摄像在雨雪天会受到影响。如果将北斗导航、电子车牌、视频监控结合,可以实现全路域的监控,真正实现车路协同。”陈大吾说。
“交通的动态仿真、交通的智能控制、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信号采集传感器,这是我国未来智慧交通建设的三大主要产业,也是航天企业未来可以重点努力的方向。”李璇结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肯定地说。
以上述判断为前提,航天恒星正在进军平行交通项目。他们综合分析实时动态交通数据和历史交通数据,智能分析各时段各路段的交通信息,并提供动态最优的交通控制方案。据初步测试,该项目可提高15%的道路通行能力。
“航天有系统工程实践经验,所以最适合做‘总体’——为整个智慧城市做总体规划与设计,然后联合国内优势企业共同掘金智慧交通产业。”李璇说。
作为导航地图的重要数据源,目前中国四维占据国内近一半的亚米级遥感影像数据市场份额。“未来还将继续在提高大数据分析模型的稳健性上下工夫,提高短时预报能力,改善城市交通预报预警等服务。”刘铁军说。
目前,除了前沿技术研发外,航天企业也介入了智慧交通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希望能用更多的航天科技为百姓的交通出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