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从二维码支付到NFC 移动支付技术层出不穷
作者:本站采编
时间:2015-05-05 10:17:09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技术开始加速演进,类似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识别及刷脸支付等新型的移动支付技术逐步兴起,并与生物识别技术深度融合。

  日前,三星宣布将推出首款虹膜识别平板,未来“眨眨眼就能支付”的美好愿景已渐行渐近。在虹膜识别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演进与发展,特别是当前包括阿里、腾讯、翼支付等众多企业投入研发力量进行移动支付技术的开发,让各种创新的移动支付技术,从二维码支付到NFC支付、声波支付,再到现在的指纹识别、刷脸支付和光支付,移动支付正与生物识别技术深度融合。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演进与进步意义重大,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支付服务,也助推着整个移动支付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的移动支付技术,更是其拓展移动支付场景,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利器。

从二维码支付到NFC 移动支付技术层出不穷

  移动支付技术多样化,大潮渐起好戏连台

  在不久前汉诺威通信博览会的开幕式上,马云演示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引起了行业的巨大关注,也让人们看到了移动支付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提到移动支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NFC。在过去的很多年,NFC是最为热门和广为人知的移动支付技术之一。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技术开始加速演进,类似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识别及刷脸支付等新型的移动支付技术逐步兴起,并与生物识别技术深度融合。

  事实上,目前全球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探索基于生物识别的移动支付应用。

  在国外,苹果发布的Apple Pay,支持Touch ID指纹支付。三星也积极探索生物识别技术,推出了人脸解锁应用。在去年,瑞典一公司开发出一种生物识别系统,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用手掌扫描识别,短短几秒钟就可以支付账款。

  在国内,以近来最火爆的人脸识别支付为例,除了阿里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之外,微信也提供了人脸识别接口Face++。翼支付则作为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先锋,于去年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水人脸识别支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卡免密支付。

  据了解,翼支付不断对支付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不断提升用户的支付体。记者从翼支付官方获悉,未来翼支付还将继续紧跟市场需求,投入研发力量开发全新的移动支付技术,如指纹支付、光支付以及蓝牙支付等等,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种新颖、便捷、安全的手机支付方式。翼支付在去年成立了支付媒介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承接中国电信以卡为核心的媒介产品的研发,包括NFC等支付媒介领域的技术研发,手机钱包、ETC、金融认证等支付媒介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与市场推广,以及二维码、指纹等支付认证领域的技术应用。

  在积极创新移动支付技术的同时,翼支付还重点关注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去年12月,翼支付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UIM卡的安全加密产品——翼支付U盾,为基于手机的信息传输提供更加安全的保护。所有受U盾保护的交易只能在装有证书的UIM卡设备中完成,黑客即使截获了支付密码也不能完成交易。相较于当前常见的手机短信验证码,翼支付U盾的安全性更高,操作更简单。

  移动支付新技术提升支付效率与安全

  移动支付的发展必然与支付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人脸、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移动金融支付,也在支付效率和支付安全上给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

  就安全性而言,相比用数字或字母构成的密码,人体的生物特征更加独一无二,且“偷不走”。而且,生物识别技术可以与现有的数字密码形成有效补充,甚至在部分场景和环节,其安全性远超数字密码。

  就便利性而言,生物识别支付让用户购物消费时无需携带信用卡和身份证,用户只要简单地扫描一下手掌或指纹,就可买到所需商品。依托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生物识别完成支付的时间非常短,在减少用户支付的操作步骤的同时,还提升了购买体验。

  移动支付新技术,除了提升移动支付便捷性与安全性之外,一方面,还推动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壮大。

  根据艾瑞的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924.7亿元,同比上涨了391.3%,预计到2018年国内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8万亿元。另一方面,各大巨头通过不断创新的移动支付技术,可进一步拓宽移动支付场景,培育用户,助其在移动支付市场抢占一席高地。比如通过扫码支付,支付宝、微信已在全国区域内部署付款码产品,发展了商户约5万家;以蓝牙为媒介,支付宝+分众传媒以双十二为契机,部署了10万多个beacon,并推出阿里魔扣产品。微信则以春晚为宣传契机,结合摇一摇推出“周边”等功能,获得了大量的合作伙伴;通过人脸识别支付,翼支付让用户有了更佳的支付体验,也因此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

上一篇:“五一”购物手机买单 移动支付背后行业巨头贴钱“求使用” 下一篇:银联已成国人出境首选支付品牌 五一期间跨行交易总金额达26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