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份Fitbit传出申请IPO的消息后,“可穿戴设备第一股”的消息就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就在上周四,Fitbit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了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企业。上市后两个交易日,Fitbit的股价累计上涨62.5%,作为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正在成为美股市场对可穿戴设备行业整体估值水平的风向标。
从2007年在美国旧金山创立,Fitbit经过了8年的发展,围绕智能手环构建起一条丰富的产品线,开发出多款智能可穿戴设备,价格上覆盖了60美元到250美元的价位区间。然而拉长产品线并没有分散Fitbit的精力,而是取得了“全线大捷”。
根据IDC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Fitbit的出货量达到390万台,占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34.2%,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更是达85%。排在Fitbit之后的是来自中国的小米手环,出货量达到280万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4.6%,排在小米之后的则是Garmin、三星[微博]和Jawbone。后3家的出货量加起来尚不及小米手环,更无法撼动Fitbit的霸主地位。
小米公司似乎成为智能手环领域唯一可以挑战Fitbit企业,中国的小米公司是否有朝一日可以取而代之?“智能手环是Fitbit的主线产品,其在产品设计和功能研发上都有着很强的实力,其产品水平属于业界标杆,而小米手环作为小米公司的一款副线产品,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家的智能生态圈,能够快速抢占市场,更多也是因为其79元的低售价,‘以价换市’的做法使得其单品利润十分有限。”钱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智能手环虽还算是一个新兴的科技产品,但几年的发展下来,市场也被杀得血红一片,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不少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在2013年左右,国内做智能手环的创新企业多如牛毛,而时至今日,能够生存下来的并没有几家。
据统计资料显示,Fitbit去年全年营收7.45亿美元,净利润为1.31亿美元,2014年的收入增长了将近175%,2015年的第一季度收入更是增长了200%。在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Fitbit的利润和现金流也稳步增长。
虽然在智能手环领域,Fitbit似乎已难逢敌手,但智能手环毕竟只是可穿戴设备中的一个小分类,未来Fitbit这样的智能手环制造商所面临的威胁将来自整个可穿戴设备领域。“目前Fitbit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如何应对其他品牌的智能手环,而是要面对市场热度越来越高的智能手表,两者同属腕上设备,虽然分属不同细分类,但却要进行正面的竞争,因为几乎没有人会同时佩戴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钱晟对记者说。
今年,苹果、LG、三星、摩托罗拉[微博]、华为、索尼等科技巨头都选择用智能手表产品来征战可穿戴设备市场,特别是苹果Apple Watch上市后,大家对智能手表的热情被彻底点燃。刚刚兴起的智能手环似乎很快就被智能手表抢走了风头,有人甚至担心智能手环会随着智能手表的普及而逐渐消失。面对来势汹汹的智能手表,包括Fitbit在内的智能手环制造商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相比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优势十分明显,“智能手表在产品形态上要比手环高出一级,往往拥有更大的屏幕、更好的处理芯片,所集成的功能也更多,除了最基本的健康追踪功能,智能手表还拥有信息推送、移动支付、社交、游戏、导航等功能,未来Android Wear和watchOS平台的智能手表更可以依靠大量独立应用而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从而不再只是一个手机配件”,迪社科技硬件工程师尹苘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功能更加强大的智能手表无疑会不断侵蚀智能手环的市场,但钱晟认为,在与智能手表的对抗当中,智能手环产品也有自身的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优势。“智能手表因为硬件成本的原因,导致其平均售价必然要远高于智能手环,在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初期阶段,价格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接受程度,售价更低的智能手环更容易被年轻消费者所接受,小米手环的热销就印证了这一点”,钱晟对记者说道。
尹苘则认为,智能手环虽然功能相对简单,但如果可以深入专业领域,则可以在细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智能手环的未来发展应该专注于健身、健康领域,随着心率监测等功能集成更加完善,智能手环可以通过准确的数据监测和系统的数据分析来服务于热爱运动健身的人群,另外,智能手环相对智能手表更加轻便,并且在防水性能、续航等方面都有优势,这对于运动爱好者都更有吸引力。”尹苘说。
当智能手表在功能上越来越“大而全”,逐渐成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又一独立移动终端,在手腕这块战场上,手表与手环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智能手环如果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一件“小而美”的可穿戴设备,则在未来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