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移动支付新升级 银行反击互联网巨头
作者:物联网世界采编
时间:2015-06-23 16:16:04
面对数十万亿的移动支付大蛋糕,传统银行“坐不住”了。继刷手机支付、指纹支付、掌静脉支付之后,平安银行推出了光子支付—利用手机闪光灯的光束实现银行卡信息的读取。在无卡、无网络的情况下,通过手机便能对接所有终端机完成支付,金额无限制。
关键词: 物联网 移动支付

  得支付者得天下。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推出光子支付,在无卡、无网络的情况下,通过手机便能对接所有终端机完成支付,金额无限制—传统银行这一更高科技支付方式的应用,被视为移动支付大战的升级版。

  央行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达22.59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0.25%和134.3%。

  面对数十万亿的移动支付大蛋糕,传统银行“坐不住”了。继刷手机支付、指纹支付、掌静脉支付之后,平安银行推出了光子支付—利用手机闪光灯的光束实现银行卡信息的读取。在无卡、无网络的情况下,通过手机便能对接所有终端机完成支付,金额无限制。

  商报记者了解到,用户只需下载平安银行新版口袋银行的APP,并且绑定平安银行卡,点击口袋银行的支付功能,手机对着POS机上的光子支付感应器照一下,然后在POS机上输入交易金额和密码,验证、打单即可完成交易。只要安装有闪光灯的手机都可以使用,光子支付还摆脱了对手机型号和品牌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合一。

  传统银行这一更高科技支付方式的应用,被视为移动支付大战的升级版。“国内消费不断升级,移动商户顺应发展,移动支付方兴未艾,进入爆发增长时期,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谋求发展,抢占移动支付的阵地。”平安银行副行长赵继臣看来,银行通过新技术抢占移动支付阵地,改写了传统支付模式,在移动支付中走在前列。

  平安银行重庆分行相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透露,光子支付尚未进入重庆,这种支付方式何时才能在重庆范围内广泛使用,目前还暂不清楚。

  互联网掀移动支付战

  就在近日,微信6.2版本推出了“指纹支付”功能,配合优化之后的收款二维码,拓展了微信支付的线下市场。据了解,用户开通微信指纹支付功能后,下单后进入支付流程,根据界面提示将手指置于手机指纹识别区,即可实现“秒付”。“指纹验证只是生物识别的一种方式,今后还将持续对生物识别领域进行研究,拓展更多的支付方式。”微信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支付宝的指纹支付已经上线,键盘敲击也已经应用于其安全风控领域。

  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京东自收购网银在线以来,已打造出一个可承载日均交易10亿笔的支付技术平台,并构建了包含在线支付、移动支付、快捷支付在内的全产品支付体系。在为用户提供极简支付体验的同时,为商户提供了零费率接入,帮助线上、线下商户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类便捷金融服务,提升商户的市场竞争力。

  分析

  移动支付向线下转移

  借着移动互联网+的大潮,移动支付未来一两年将快速风靡线下消费市场,最终成为像现金、信用卡一样普及的支付方式。

  记者从阿里巴巴了解到,目前已经有沃尔玛、家乐福、华润、欧尚、屈臣氏、万宁、全家、世纪联华、7-11等100多个超市便利店品牌,近4万家门店支持支付宝,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消费者结账时只要向收银员出示手机里的付款码让对方扫描一下即可,三秒钟就可以自动完成支付。甚至在今年5月,阿里与全国一万多家超市便利店将每月的28日定为“支付宝日”,这一天只要市民在这些超市便利店用支付宝买单就可以享受“支付宝价”,相当于支付宝用户的专享折扣。

  京东支付不甘示弱,也接入充足支付场景,陆续与旅游、票务、地产、婚恋、电商、交通、便民、众筹、理财、保险、o2o等各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大商户全面合作。已链接并创建场景覆盖用户所有生活消费环节:线上购物、生活消费、个人理财等,京东支付未来还将大力拓展与社区、区域政府、行业协会等全面合作。“我们还将持续拓展线下、线上支付场景,更充分满足用户碎片化金融需求,为用户、商户提供全方位移动金融支持。”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

  声音

  支付平台O2O火力全开

  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表示,便捷的支付手段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此,移动支付正一步步介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意味着,谁锁定了支付,谁就在很大程度上锁定了用户,抢占了市场。“随着移动应用与线下市场的融合,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钱包,腾讯的微信支付,还是京东支付,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布局和深耕线下市场。与此同时,零售商也希望借应用场景的扩大增加用户黏性,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打造O2O交易闭环。可以预见,2015年将是几大支付平台O2O全面战争的爆发期,他们各自都已磨刀霍霍,谋势而动。”

上一篇:CNGC213:专注于软包装锂锰电池 下一篇:移动医疗,能否实现贴心随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