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制度不完善且技术落后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亟待堵漏
作者:物联网世界采编
时间:2015-07-10 11:27:43
制度与技术发展,才能完善食品溯源体系。

  受限于制度不完善及技术落后

  6月11日的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高丽、汪洋都分别对食品安全作重要批示,其中提到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可要吃到真正可溯源的食品并非那么容易。经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甚至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

  现状 食品安全溯源乱象丛生所谓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是指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养殖、生产、流通以及销售与餐饮服务等)中,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该体系能够理清职责,明晰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然而,是不是建立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一切食品安全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近日,关于食品溯源存在安全问题的报道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乱贴溯源码;二是利用溯源码变相“吸粉”。其中,乱贴溯源码主要表现在所贴溯源码中存储的信息与食品本身的来历不符合,例如非原地产品贴原地产品码,国内产品贴进口产品码以及其他情形。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和标准,溯源体系完全由企业一手定制,真实程度只能依赖于企业自身。苏州金禾通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某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曾为南方多家农产品企业提供溯源系统,其中溯源二维码里的生产地、供应商等信息,都是由企业来提前自主录入,而这种批量生产的二维码标签,通常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换而言之,定制追溯标2分钱一个,而其中的信息可以随便写。

  另外,关于利用溯源码变相“吸粉”,据记者了解,主要是指溯源码中的内容并没有存储食品的安全信息,而是存储了生产食品生产者的相关资料,生产者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从北京多家超市选取了12款常见的果蔬、粮油等农产品的可溯源码,逐一扫描后发现,仅有4款产品的溯源码能查询到生产地、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等信息,其余农产品仅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这使食品安全溯源码早已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贴溯源二维码很简单,但溯源难点在于背后体系化的支撑。”这是上海市三农项目、光明集团等提供农产品安全溯源追溯平台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副总杨张兵所说的话。据他介绍,目前全国各地方、各企业之间的食品溯源系统,水平和完善程度差距较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在生产、销售某个环节,给产品贴上事先录入信息的二维码。“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溯源体系,农产品溯源是一个从种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追踪的全程产业链追踪,一旦中间某个供应商、销售渠道出现问题,就没办法做到溯源和把控。”

  出路 制度与技术两手都要抓

  众所周知,正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爆发,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被公认是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基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建立的视频安全溯源体系其实无法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然而,通过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严格控制食品质量,可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并且在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实行食品溯源制度。据悉,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取得了显着成效。那么,在我国视频安全溯源体系到底应该如何完善呢?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表示,要解决食品溯源中的这些问题,源头还是企业要有诚信、政府加强监管,其次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建立全新的技术体系。

  魏益民说,“目前大多数企业、地方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仅仅是作为内部管理工具来使用,并未和相关监管部门打通。溯源系统不跟监管部门做对接,相关的数据就无法保证真实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将尽快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制定全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数据处理系统,统一规范追溯参与方的行为。

  “目前农业部在规模化的农垦产品、生猪耳标等方面做了探索,地方农业部门也对品牌化农产品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开展了一些追溯试点。”马爱国说,追溯体系要扩大试点范围,“尽可能将生猪、肉牛、牛奶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率先纳入追溯范围。”

  至于技术体系的建设,针对宁夏枸杞、五常大米等源产地品牌,频频面临被外地企业“盗版”的难题。魏益民指出,国内研究机构正在推出一套“农产品产地指纹分析”技术体系,通过分析大米、枸杞等农产品中所含矿物元素指纹、同位素指纹、有机物构成指纹、近红外光谱指纹,再与原产地产品的指纹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出农产品是否真正由所标注的源产地生产。

  “但这套保护原产地品牌的技术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在市场抽查、针对性检查等特殊场合。这些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只是原产地产品保护必备的技术手段,但不可能只从技术的角度就能完全杜绝假冒。更好的方式是,通过原产地产量、出货量等信息进行限量发牌、贴标,并进行交叉比对,同时还要加大抽查、监管的力度。” 魏益民说。

  记者手记

  食品安全溯源乱象没有赢家

  近期,关于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现象。该现象被曝光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食品安全溯源”一下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本应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重要手段的食品溯源体系乱象纷飞,这将对社会诚信产生多大的打击?

  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的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的触及人们的底线,一次次的消耗人们的信任,渐渐的让人们失去信心。每当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有关于食品问题方面的消息时,人们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毫不犹豫地转发传播,以防自己的亲人朋友“中枪中弹”。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人们的“心头病”。

  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面都使出浑身解数,穷尽办法。其中,建立食品溯源系统,用技术手段为食品制作“成长记录”,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开辟了一条“蹊径”。食品溯源系统推出之时,社会热捧,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企业可以随时监控生产的各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前世今生”,让自己和家人吃得放心。

  可如今,食品溯源体系尚未成熟,却已乱象频现。如同栽下一颗小树苗,本指望长成栋梁之才,却被有些人有意无意毒害,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枯萎或者废材。不知道那些乱象制造者们想过没有,在他们短暂获利的同时,丢掉的却是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生产的信心,本来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而建立的食品溯源体系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利益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那些见利忘义的食品生产者。

  要想遏制乱象,让食品溯源体系健康成长,除了强化食品安全部门对食品溯源体系的监管之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自觉维护食品溯源体系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假如消费者不再买账,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体系都将是苍白无力的,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溯源体系服务企业和消费者,都不会有赢家。

上一篇:可穿戴设备内热外冷 医疗领域成最佳突破口 下一篇:杭州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将纳入市民卡信用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