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的移动医疗
作者:金豆子
时间:2015-07-20 09:53:22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蔓延渗透,“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服务行业飞速发展,国家积极出台政策规划移动医疗市场为其保驾护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相继应用于移动医疗领域,为其行业发展添增新动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的移动医疗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蔓延渗透,“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服务行业飞速发展,国家积极出台政策规划移动医疗市场为其保驾护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相继应用于移动医疗领域,为其行业发展添增新动力。传统医疗公司、苹果谷歌BAT等巨头纷纷布局展开全面竞争,从垂直细分市场到行业平台应用,从软件服务到硬件配套设施,无不硝烟弥漫战火连连,引来呼声一片,这片数百亿的移动医疗市场是否就真的已经敞开心扉迎接各路英豪前来挖掘,抑或又是喧嚣过后落下满地鸡毛?

  苹果BAT掘金,政府铺路,移动医疗前景似乎一片美好

  无疑,移动医疗对于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等产业链企业是一座“金矿”,而在苹果 BAT 眼里,也是一项潜力极大的“朝阳产业”,充满巨大诱惑,布局占位扩展生态链自然成为衡量他们未来前景的重要砝码。

  2014年6月,苹果推出 HealthKit 初步布局医疗行业,今年3月10日苹果发布会上,陪同 Apple Watch 如期面世的还有一款名为 ResearchKit 的医疗应用。作为医疗应用开源平台,ResearchKit 允许任何人基于其组件开发App,还可收集、整合和分析医疗数据。App Store 也上线了5款应用,分别可检测哮喘、帕金森、糖尿病、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等。如今 ResearchKit 合作方包括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斯坦福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海内外医院,同时依靠其巨大用户数量和开源性,成为移动医疗领域一颗闪亮的星,这不仅令果粉兴奋,也是移动医疗行业狂欢的开始。

  与苹果类似,百度也侧重数据,前期百度集中在云健康平台以及云健康硬件。2013年,“百度健康”上线, 2014年,百度开放其百度大数据引擎,2014年10月,百度推出医生在线咨询服务。接着百度先与301医院战略合作,随后推出“百度医生”App,显然是为了实现线上线下闭环,实现医疗线上平台与线下医院融合,真正进入移动医疗。2015年2月,百度战略投资医护网,4月12日百度发布针对药品O2O的产品“药直达”,布局“线上寻医问药”,百度移动医疗战略继续延伸,通过引流给线下药店实现商业化,平台之路正且准。

  而阿里巴巴则是围绕移动支付开始。先后投资了寻医问药网、华康全景网、U医U药等医疗平台。2014年1月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之后推出了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推行阿里的“阿里健康、未来医院、天猫医药馆”三位一体大健康战略,阿里健康和未来医院主要围绕医疗,天猫医药馆围绕药品开展。

  2015年1月,阿里健康推动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电子处方上线,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电子处方社会化,目前河北、杭州也已试运行。2015年4月,阿里健康宣布与迪安诊断达成战略合作,引入第三方检查/检验中心。这样阿里从医药电商切入,打造自己的在线医疗平台和医药电商平台生态圈,这是阿里电商基因对于在医疗行业的自然延伸,阿里审时度势一方面阻击对手一方面为自身将来增加想象空间,当然股民们也乐意买账,但好故事不一定是好现实,响铃这货特别提醒:小心,口袋!

  腾讯切入医疗市场也是雷厉风行,今年两会上,马化腾递交议案,建议政府部门解决看病难等民生问题。腾讯一方面建立自营业务,2014年上线微信智慧医院,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结合微信的移动电商入口,利用通讯社交领域的优势,建立病患与医生之间的链接,从流量入口切入市场,同时推出糖尿病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糖大夫”血糖仪。

  一方面通过投资抢占市场先机,自2014年起,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或德迅投资先后投资了邻家医生 、缤刻普锐 、丁香园、挂号网等。2015年4月3日,又出资12.21亿港元间接持有健康元4.81%的股份。这还真是发挥了土豪(巨头)人多(微信)钱多(投资)的优势,微信成为腾讯移动医疗事业腾飞的垫脚石,可惜这个争气的儿子背负太多责任,已不堪重负,如今又加此重担,能否完成使命还难说得很,倒是依靠投资入股至少能让其分一杯羹,暴风过后不至于孤家寡人。

  就在巨头抢滩移动医疗之时,国家也没闲着,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移动医疗的政策。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之外关于移动医疗的提案也在多个政府重量级文件中提及,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 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更加燃起了医药企业布局移动医疗热情。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政策先行无疑给创业者吃了定心丸,也为行业稳步发展铺平道路扫清障碍,政策引导,再加上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英特尔公司耗资1亿美元收购Basis Science,小米投资九安医疗等等,一场移动医疗诸侯争霸之战正激战正酣。

  理想丰满,现实却骨感的移动医疗

  如此热闹的移动医疗领域,无非都在觊觎其”美好的明天”,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113.9亿元,其中移动医疗达到30.1亿元,占比26%。预计到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365.3亿元,移动医疗将突破200亿元。这和庞大的用户需求不无关系,如今35-65岁的人组成为最大的亚健康人群,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等病症亟需移动医疗设备测量并提早发现从而获得有效治疗。随着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增多,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因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老人健康状况还能减少人力成本从而颇受用户欢迎。再加上慢性病越来越年轻化,患病时间长,人们对于“随手可得”的移动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从而“硬生生”促成了这个百亿级市场。

  但这看似美好的百亿级市场却不得不面临着现实的尴尬,因为3G网络不给力,4G资费昂贵、互联网带宽限制以及基层医院设备落后等原因,移动医疗仍然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如今移动医疗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1、移动设备诊断可能带来的误诊,因为没去现场,诊断精准度难免打折扣;

  2、医疗纠纷的难题,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责任归属难以辨别;

  3、医疗监管,随着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增多,风险上升,监管部门的姿态和政策或将决定移动医疗的生死走向。目前移动医疗更多的是越帮越忙,患者就医难医者治病累有待解决。

  离“成功”还有好远?

  如此这般,哪怕是闭环生态圈已初步形成,移动医疗的春天却未如期而至。整个行业雷声大雨点小,成熟的平台仍无形成,既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平台,行业内也尚未出现盈利的平台,各自都处在亏损或“战略性亏损”边缘,即便已经开始关注流量-服务-变现的状况,盈利仍是空中楼阁。所有平台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实现这三大闭环:人与服务的闭环,线上与线下的闭环以及产品本身的闭环,即预约医生、挂号、支付的闭环。

  在这三者中,线上线下的闭环恰巧是最关键的,传统医疗公司凭其多年积累,借助最核心的线下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相关医疗资质,吸引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构建线上移动网络,但因网售处方药还没解禁,移动问诊、电子病历与线下支付仍隔着政策的坎,线上线下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另外医院等医疗机构如何引进并应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信息化管理等专业解决方案,互联网企业如何将信息技术收集、软件体验、信息交互等融合协同,真正实现数字化医疗,这些都是未知数。

  造成如此局面的关键还是用户习惯,一方面,国内医生长期的生活工作习惯促使他们在心理上仍未接受移动医疗。另一方面,移动医疗专业门槛不低,而我国的医生行业压力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行业限制多,能适应并运用移动医疗设备的医生就少之又少。同时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负荷大,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接打电话、收发邮件、进行在线诊疗,为客户提供详细充足的专业建议。即便是能做到类似“春雨医生”和“好大夫”这样的轻问诊模式,但这种简单的询问和检查上传的资料的就在短期内做出诊断,也无法保证坐诊质量,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似却不一定相同的用车市场

  移动医疗说到底也是一种服务,医患双方是其服务对象。通过在医疗行业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这与火热的打车市场诸多相似。

  首先都是“硬件+软件”的服务模式。只不过打车硬件是各类出租车,移动医疗硬件是各类手环、可穿戴计步器、智能胎心仪、智能血压仪等健康类设备。软件打车是滴滴快的各类App,医疗则是百度医生、春雨医生等给类应用。

  其次都是调用闲置资源,一个调用闲置的车,一个利用闲置的医疗资源,如利用医生空闲时间在线问诊。

  再者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有相似点,比如春雨医生签约主治医师,在半小时内用户的任何问题都能得到答复。医生不能单向关闭问答,只有用户咨询完或不再提问的24小时后才能关闭,这就类似快的打车的模式,另外医生通过接单获得收益,用户给予评价,也是通过借助互联网改善医疗服务,推动医生和用户互动,和用车市场基本一致。

  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和用车市场一样,成为下一个风口。至少现在的局面是:大势未起。

上一篇:可穿戴市场规模进入孕育阶段 智能医疗迎巨大发展机遇 下一篇:e-SIM技术动了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