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生活,土地的收成如何完全依靠天气,如果天气不好,遇上干旱或者洪涝,那就意味着一年的辛勤都付诸东流。机械设备进入农业耕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人工投入,但是有很多关键的技术还是要依靠人的经验。这其实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化。
随着眼下全国上下都在提出“互联网+”理念,大家寻求互联网在自己领域的应用,传统农业也向互联网抛去橄榄枝,希望能解决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黑龙江。眼下,正值水稻生长关键期,在黑龙江省富锦市水稻智能化生产示范园区,技术员张国勤轻轻点了下鼠标,电脑屏幕上呈现出一幅画面:水稻秧苗舞起了阵阵波浪,稻田边的水渠留下粼粼波纹。
张国勤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道,运用物联网技术,现在稻田如缺水已不需要人工操作,安装在田间的水位传感器会自动检测水层深度,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系统诊断后,发出的决策指令传输到田间的灌溉控制装置,之后水池内的水就会自动灌入稻田。
“以云数据为平台,我们实现了对农田作物长势、养分诊断、灾害预警监测与评估。”“轻点鼠标种庄稼”———张国勤物联网种水稻是“互联网+”农业的一个体现。随着互联网向农业领域的不断拓展,我国农业互联网展现出了广阔前景。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和地区,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
专家表示,通过互联网把现有科技相结合,新的技术组合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过去全凭经验和感觉的传统浇水、施肥、打药方式,如今正向生产管理定量化和精确化转变。据了解,在黑龙江等地运用GPS定位的现代化大农机,不管白天黑夜都可以播种、收割,通过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
“‘互联网+’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