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Q2财报单独披露了AWS(被称为亚马逊云计算)业务,2015年前六个月营收33.9亿美元,客户总数超过100万。
同期的另外一个消息是,马云宣布要追加60亿元发展阿里云业务,用于国际业务拓展,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基础和前瞻技术的研发,以及DT生态体系的建设。前段时间阿里云公布客户数量超过160万,已经超过亚马逊。不过在营收角度二者还有一些差距。
而一个在赚钱,一个在投钱,一进一出之间其实是取决于不同的发展思路,进而会导致的不同发展路径。比如淘宝和eBay,支付宝和Paypal,以及阿里云和亚马逊云。
前几天Paypal独立拆分上市,而最初被认为是模仿者的支付宝,很多年前就独立拆分出来了。Paypal现在依然是一款很棒的支付工具,但支付宝已经围绕“支付”延伸出O2O、金融、信用评分等等各种应用,培育出一个以支付为基础的生态。
随着技术发展,支付作为最底层的功能,会逐渐没有门槛。从腾讯、百度、京东等纷纷在支付领域有所动作不难看出。但围绕支付能斩获什么,接下来将是一场庞大的圈地运动。支付宝在尽全力向场景延伸,医疗、公交、便利店……等你看到的所有场景。然后,支付之后就是金融、大数据的各种玩法。
云计算也是这个道理,在其所覆盖的Iaas、Paas、Saas三个层面中,底层运算能力虽然也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不再成为门槛。
拿VM服务器数量来说,亚马逊云现在有2000万个VM服务器,阿里云的数量要低很多。但最底层的应用更接近于硬件服务,就像一口水井一分钟能出10吨水的话,10口井就是100吨,如是类推,想象力和变量空间有限。
而到Paas中间件层面和Saas软件即服务阶段,不同的技术水平就会导致很多不同的变化。比如说腾讯云更专注于游戏领域的Paas层面构建,百度云在个人应用层面更为擅长。而阿里云在打造“全产业链”,除了提供基础的计算服务之外,阿里云还在花费更多的精力打造外围势能。
受益于国内特殊的环境,阿里云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前沿。比如在双十一当天,阿里云支撑每秒8万笔订单计算了,支付宝峰值突破每分钟285万笔,创造了世界纪录。所以阿里云才敢去给中国另外一个人工峰值制造者,12306去做计算支撑。
在打造外围势能上,阿里云的“云合”计划旨在拉拢足够多的“软件服务商”,共同为垂直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毕竟这些服务商在IT时代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客户。
目前阿里云已经有银行、政府等各个领域的云计算案例,甚至与贵州省联合打造“云上贵州”,其交通、环保、食药、工业、电子政务、旅游、电商7朵云的41个业务系统都迁移至“云上贵州”平台,使得贵州这个“落后地区”在科技领域反而走到前沿。
而“百川”计划,则开放了阿里系的模块、应用给更多创业者,从数据、支付、营销、安全等各个角度为创业者解决基本需求。比如一个创业者做专门解决小狗交配的产品,也可以接入阿里的支付、淘宝的产品数据,顺便可以完成基于小狗们的消费需求和数据调研。
而阿里云在7月29日宣布与用友的战略合作,同样是阿里云打造外围势能的一种方式。通过双方合作来解决商务、大数据、数字营销等垂直领域的功能,实现用户在天猫评价“性能不错,待机够久,但外形很渣”这种评价可以直接传输到企业的前、中、后端,产品经理可以收到经过处理的成千上万用户意见。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亚马逊云计算用营收贡献市值,而阿里云要追加投资呢,很简单,大家希望的未来不一样。亚马逊在基础服务领域做到一流,但其未来只是希望把这一个模式无限拓展,服务更多客户。把10口水井变成100、1000口。
而阿里云希望卖水,还希望为来卖水的人打造管道,把根据对方的不同需求分成不同的等级。或者按照阿里集团CEO张勇(要不要换个领导抬头)讲的,我们要做各种模块、积木原配件提供给客户,让他们来创造世界。
为了做到这一点,阿里云除了要打井之外,还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国际化拓展,争取足够多的国际伙伴,解决上游基础设置的提供问题,要在前瞻技术大数据、图片机器学习等领域进行研发,要为马云提到的DT时代搭建生态。
关于DT时代这事儿,听起来很复杂,我自己也困惑了很久,其实回归到本质就是用计算能力解决很多你司空见惯的问题,比如你躺在被窝里都可能看到窗外刺眼的路灯,但在灰暗的路段却觉得路灯不够用。如果把公共照明系统用云计算管理起来,就可以实现需要亮的时候更亮,需要暗的时候就暗下来。
或者在我另外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支付宝要打造是数据虚拟世界”,这些也是典型的DT时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