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技术并非新生产物,十余年前,近场通信技术便早已在日韩等邻国大量应用于手持终端。2013年,中国移动曾与北京公交总公司合作推出NFC手机,以刷手机代替刷公交卡,以期减少出行携带物,更加便捷。之后中国电信也曾一度效仿,不同的运营商产生应用标准之争,而NFC手机仍未因此普及。
目前,国内的主流线上支付技术包括声纹支付(支付宝当面付)、指纹支付、扫码支付、转账支付等等,各种支付方式日趋便捷,与线上线下购物平台无缝衔接,不受限于物理距离、终端种类、操作系统等,大大缩减了支付时间与流程,如过去繁锁的输入密码、验证码等步骤,都在一扫之间完成。而4G的普及,又在流量与网速上实现了技术保障,使多种支付方式有了实现通道。
于此相比,十多年前便已起步的NFC支付,甚至明显慢于晚于它出现的由我国自主创新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方式。从2012年诞生至今,也不过3年多的时间,扫码支付普及之迅速,推广之全面,超出了很多支付平台的预期。而且,其应用范围不止支付,宣传推广、加关注等,只要通过手机摄像头就可以进行相关操作,简单高效。
新兴的支付方式打通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传统支付壁垒,高强度的推广使用户对其已使用习惯并且有依赖性,形成了稳固而庞大的用户群。
使用习惯已形成,NFC支付举步维艰。
随着苹果推出基于NFC技术的Apple Pay,NFC技术似有回归趋势。但在中国市场,苹果与银联的合作未始已夭,与阿里试图开始基于线上平台的线下支付合作也无果而终。如今,NFC支付被多家手机制造商排除在外,NFC技术要进入国内支付市场依然困难重重。
司南观微认为在产业链与终端消费环节都存在不利因素。
1. 产业链
NFC技术上游由复杂的芯片供应商组成,加入此技术,则手机制造商生产成本将增加;
除上游芯片供应商外,手机制造商要同时整合银联、商户和手机消费者的多重协作,产业链过长,4G以来,手机售价越行越低,硬件成本已在风险边缘,再加入其他不确定环节,风险更大,成本更难以控制;
银联须其提供终端支付设备支持,而银联改造每台POS终端需增加约500元投入,占用大量资金;
鉴于以上各种风险与成本,NFC技术只有应用于中高档手机,才可能摊薄成本。苹果与三星销量可观,是推广NFC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其于银联、线上购物平台的合作却陷于停滞。而国内主流品牌,只有华为有能力和号召力在其中高档手机中加入该功能,但其并未有担当起整合支付方面多产业链的需要。
2. 终端消费者
安卓用户使用NFC支付,需要用户换卡、换手机,在换卡换机的过程当中,用户要承受可能存在的隐私泄漏风险,机卡内的各种信息随时能被拷走,用户心存顾虑;
相较于只需支付20元押金的公交卡,动辙数千元的换机成本只为得到NFC支付功能,消费者较难接受;
换卡换机耗时耗力,支持NFC的手机型号不多,可选项少,能够换卡的营业厅更是有限,而办理一张公交卡也不过一分钟;
除信息泄漏风险外,其自身已发展十数年,技术固化,门槛较低,存在盗刷的安全隐患,只要拥有刷卡器就能轻松进行交互,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反复刷取余额;
NFC技术需要信号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且只能近距离操作才能实现支付,对环境、时间、物理距离、操作姿势都有要求。其他主流支付方式则无此限制,如扫描二维码,手机上只要有摄像头和扫码应用,无论二维码印刷在何介质上均可有效读取;
由于二维码扫码支付近三年的大力投入与普及,用户已形成操作习惯,对其接受度和使用率都很稳定。
NFC技术对于终端与场景有过多限制,并且消费者若使用该技术需支付大量成本,这应是阻碍其普及的最大障碍。
NFC技术无法触及线上支付,但目前的线下支付方式仍然基于网络支持,需依赖线上完成。而在近场支付场景中,NFC拥有线下支付的优势。如要普及,应找到杀手级的应用场景,如在公交卡、银行卡上的广泛应用,与公交、地铁、银联及商户建立合作。
降低NFC技术的使用难度与风险,改变NFC的使用思路。如将含有NFC技术的手机置于ATM机时,则可开始操作相关金融业务,而不是直接通过刷手机消费。则NFC技术的安全性与近场时效性则可得到最大体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