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中国支付网编辑部“相伴这五年”之“支付法规条文大盘点”的报道后,读者反映很期待接下来的系列报道。本期将和大家一起聊聊预付卡这5年怎么“发家”、“致富”,在市场“受挫”后又是怎么转型求发展的呢?
一个被称为“暴发户”的行业
话说,5年前预付卡行业是什么样的呢?
聊到预付卡行业的兴起,记者采访了一些相关从业人员,他们这样描述:
做预付卡的人一个个就是“暴发户”,一些大企业的创始人是靠做预付卡白手起家的,融资后做实业,比如做批发业务或者建百货大厦,那个时候预付卡行业发展相当不错,是第三方支付行业中最赚钱的行业,很令人眼红!
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前,送礼风气不要太盛哦!而送礼最方便的莫过于预付卡,坊间传言,某高官因腐败而事发后,被查抄出一张两千万元的预付卡,可见发卡之乱,预付卡的繁荣也可见一斑。
看预付卡这5年的“折腾”劲儿
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作为三大非金融机构服务之一,这也是第一次给预付卡“验明正身”,预付卡行业逐渐迈向正规化。
2011年上半年,全国预付卡用户就达到360多万,成为市场新生的主力军,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甚至,在上海、广州等地,“神州行”卡曾一度脱销。
2012年,中国预付卡规模突破2万亿元,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十分之一。
2013年,人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预付卡行业开始“自律”化,2013年底预付卡发行869.8亿,较去年虽有增长,却不到市场预测值的30%。
2014年预付卡发行业务量下降较为明显,发卡金额740.88亿元,较上年下降14.82%。
算是忧喜相伴吧,从数量上看,截止到2015年,获准从事预付卡业务的支付机构数量增至173家。从地域上看,全国除了青海、宁夏、西藏3省尚无获牌预付卡发卡机构,机构地域分布趋于均衡。
预付卡“转型之年”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实行“预付卡牌照”制度后,预付卡行业依托的企业福利与礼品等传统发展控制受到限制,预付卡发行数量逐渐萎缩,预付卡行业沉淀资金减少,这使得许多预付卡企业无奈开始转型、投靠大企业或直接被收购。”
2014年是预付卡行业大力转型之年,很多预付卡机构必须不断研究创新,拓展自己的业务类型。2014年,共有48家预付卡机构经监管部门获批变更了牌照内容,比如增添互联网支付业务、增加地域等方式丰富业务场景、根据本机构的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特色推出一系列特色卡产品(如商圈一卡通、企业一卡通等)来优化业务格局。
那么,有哪些经典案例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呢?
2014年11月,上海得仕服务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预付卡版“余额宝”,其核心业务是自动理财实名认证的持卡人享有未消费金额的货币基金份额产生的收益。得仕红利卡这种余额赚收益的新思路为预付卡转型做了很好的示例。
5年后路在何方
预付卡胜出的关键是在于用户群和商户数量的获取的价值的挖掘,随着互联网金融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与O2O大型商业集团的结合成为行业转型的良好契机,想象一下,我们出门不再拿着一张张打折卡出门,却能享受实体店会员卡打折、付款、充值,也可以网上转赠给亲友,增加互动。与互联网相融合,预付卡或走向无卡化和电子化,给生活带来更多便捷。
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预付卡企业积极发力,在不久的将来预付卡行业会有一番更新的气象,而不能发了牌照之后就被监管得只剩下交通一卡通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