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在大范围展开,但有些城市的实施效果却不佳。事后来分析,这些失败的智慧城市项目各有各的原因,但成功的项目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现了惠民。
只有做到应用落地,并且惠及百姓,才能给智慧城市带来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智慧城市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智慧城市首先应该惠民
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需要投资者、政府各部门、IT企业、运营商、城市内的各类企业、市民等各个角色通力合作,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与运维好。
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这一点没有受到重视,很多智慧城市项目被当作普通的IT项目来完成。这导致一些项目只是按照传统IT项目的思路来进行,主管部门拍脑袋提了一个需求,IT企业就开始忙活着搭服务器、连网络、装软件。最后的结果却是,建好的系统却用不好,而根本原因是应用分析不充分。
而那些成功的智慧城市项目,都进行了深入应用分析,而且不仅仅考虑了政府部门的需求,更把城市的主体——人,作为智慧城市需求分析的核心。
其实,智慧城市项目并不是简单的B2B,实质上是B2B2C,即使是政府部门使用的IT系统,最终目标也要惠民,造福城市百姓。
在智慧城市1.0时代,已经有很多城市认识到了应用的重要性。几年前的数字衡阳建设提出的目标就是:使城市管理更智能、人民生活更幸福、产业经济更繁荣、社会环境更和谐。最终,在中兴通讯的支持下,数字衡阳一期建设搭建起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应急指挥、数字城管4大核心应用,覆盖公安、交通、消防、城管等领域,为衡阳市民的日常安全、出行和城市管理保驾护航。
在此基础上,还整合了其他综合应用业务系统,比如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网络教育应用等等。这些应用跟市民的关系更为密切,覆盖卫生医疗服务、就业信息发布、医保服务、远程教育等等。
智慧城市需要一个超级APP
如果说在智慧城市1.0时代,智慧城市的应用是间接惠民的话;那么到了智慧城市2.0时代,直接服务于市民,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前述的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应急指挥、数字城管等应用中,使用者仍多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市民是受惠者,但并没有条件亲身参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大力普及,普通群众也有机会享受到了IT系统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就必须给市民一个参与的入口,这个入口就是APP。有了安装到移动设备上的APP之后,普通市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到智慧城市系统中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各种便利。申报户口、办理执照、申请补贴、缴纳费用、医院挂号,这些大家日常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打交道的事情,就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了。当市民能够亲身体会到智慧城市的好处时,各种阻力和难度就烟消云散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为智慧城市2.0的推动者,中兴通讯一直非常注重应用的开发。据介绍,中兴通讯的城市运营中心解决方案,会对外提供4个应用,分别面向政府、企业、个人和第三方企业。针对个人的APP,通常是中兴通讯扶持本地企业开发出来的,适合所在城市的本地化应用。这种综合性的APP,未必是全国性的,但一定是本地市民的超级APP,能够整合各种应用。
比如宁波的宁波通APP就是这类应用,在交通方面包含了全市的停车位、公交车的行车线路和运行状态等信息。如果你的车被别人挡住了,可以直接在APP上点一下,通过交警查到对方,打电话请他来移车。这种便利性,在没有智慧城市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架构创新是惠民的基础
真正的智慧城市是要实现整个城市甚至全社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合作,从市民的角度来说,就是更便捷的生活——去政府部门办事走一个窗口一次性就能全部办好。这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未来美好生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前述的“数字衡阳”总体框架是“1+N”,即1个云中心与无限个应用系统。同时,建成全市统一的运维管理中心,实现“统一门户展示,统一事件管理,统一性能管理,统一资产管理”。
在智慧城市2.0中,通过技术架构创新来打破信息孤岛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以往的智慧城市往往是单模块建设,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比如存在交通、教育、政务等不同模块应用,各模块的信息资源无法共通共享。智慧城市2.0通过建设一个城市运营平台,用“一云一网一图”的构架实现了所有信息资源的集中与共享,能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与信息共享。
中兴通讯建设的银川智慧城市项目,是智慧城市2.0的最典型代表,涵盖4G城市网、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大系统13个单模块,最大限度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如智慧政务上线后,实现了政府部门432项业务一站式审批,审批时限缩短78%,企业注册由5天压缩为1天,市民在一个窗口就能办成所有手续。
惠民才能可持续性发展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缺乏盈利模式,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此前一些智慧城市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普遍采用PPP模式,允许社会资本加入。PPP模式也将是国内智慧城市的大趋势。IDC预测到2020年,智慧城市的政府投资占比会下降到20%,市场主体将占到80%左右,而当前政府投资占70%左右。
在PPP模式下,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与运营商及社会资源合作,三方共同建设和运营智慧城市,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后期运营效率低下等多难题,也使政府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宏观管理和监控上,从而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城市竞争力。
要想让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投入到智慧城市中来,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必须建立在有市民参与的数据运营之上,把原本分散在城市各个委办局的数据打通,加以有效的利用,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第三方企业吸引到智慧城市平台上来,为市民提供服务。
比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每个市民正处在什么阶段。在学习阶段,可以推荐教育机构;在结婚阶段,可以推介婚庆服务公司;在生育阶段,可以推广母婴用品等。通过这些服务,智慧城市的运营者可以获得收入,从而带来持续性的赢利。在此基础上,可以吸引投资者,甚至借助资本市场快速收回投资,实现资本增值。
商业模式的建立,将使智慧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智慧城市惠民、兴业(促进产业发展)、善政(政府在城市治理管理上更优)、增值保值回收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