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的本质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密切的正相关效应。为抢占制造业未来制高点,巩固加强主导优势,美、德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通用性作用,超前谋划、积极部署,将其确立为各自制造业发展战略中的基础要素和关键环节。美国、德国等着力推进智能制造的发达国家,均有一批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跨国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把握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比如,美国GE公司推出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依托该操作系统以及工业APP应用,为多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工业计算服务的按需供给;德国西门子公司则不断收购软件企业以加强自身软件能力,为智能制造提供保障。又如,美欧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合作,意图在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变局中主导新的技术体系和市场格局,比如AT&T、Cisco、GE、IBM和Intel联合发起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拟协同推进标准制定、业务发展等。实际上,欧美这些企业已经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上走在世界的前列,抢占了技术和标准的制高点,在某些应用领域已经开始为它们带来了销售收入和丰厚的利润。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主导企业应该积极向它们学习,尽快缩小差距。
作为制造业规模全球占比达2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1/7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需求规模,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国内互联网企业将用户基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成功经验,通过深度挖掘市场规模优势,采用业务规模扩张、技术迭代更新、服务模式演进的方式,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基于智能制造新兴需求规模的创新式、突破式发展。
事实上,发展智能制造必然会产生对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的大量需求,将为电子信息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增长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应当聚焦在整个工业领域,以支撑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制造为主要任务。电子信息产业今后在支撑服务工业体系的智能制造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包括工业传感、物理仿真、人机交互、系统架构、敏捷网络等领域;二是对智能制造关键元器件、终端及设备的需求,包括液晶面板、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智能化移动通信终端、专用电子设备等领域;三是对新兴技术应用的需求,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领域。
我们已经看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主导企业已经开始在支撑服务智能制造进行积极布局,华为、中兴、海尔、比亚迪等企业投资建立智能工厂,浪潮、紫光等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紧密合作,力求在“工业4.0”时代掌握新的竞争优势,占据有利竞争地位。
比如,华为已经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能提供面向服务的、可弹性扩展的一体化制造云解决方案,为制造业的大数据分析、存储及计算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保障。
海尔顺应全球新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积极探索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互联企业。目前海尔已在四大产业建成工业4.0示范工厂,包括沈阳冰箱互联工厂、郑州空调互联工厂、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青岛热水器互联工厂等。
浪潮集团将为国内40万家制造业企业提供“互联网+制造”信息服务,计划通过关键环节技术应用、整体技术应用、智慧企业“三步走”的策略,帮助更多传统企业转型创新,并联合多家企业和机构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标准制定。
所以,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主导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百强企业,应该积极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尽快把潜在增长点变成现实的利润源,成为支撑服务智能制造的主导力量。在核心关键领域,这些主导企业要敢于攻关,敢于担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在智能制造实施层面,电子信息企业应该与工业制造企业积极合作,把试点示范落到实处,尽早看到效益,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