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热战、标准缺失,但前景又极具诱惑,这就是魔鬼与天使同体的智能家居业。
在智能家居元年里,关于智能家居全宅产品与单品的前途,业内争论不休,单品有没有未来?
【现状】
全宅产品与单品死磕:
做加法还是减法?
早上7点,资深戏迷老王被豫剧《花木兰》的抑扬顿挫唤醒,紧跟着,监测到室外PM2.5较低,窗帘被自动打开,饮水机加热,客厅电视播放老王爱看的戏曲频道。老王关了门外出晨练,摄像头和安防启动。当他返家时,才发现忘带钥匙,物业远程为他开门。晚上,老王舒服地躺在智慧床垫上,窗帘和灯光关闭,空调自动调节到让人感到舒适的温度。
这不是蓝图,这是老王家买的全套智能家居产品,三室两厅的房子装一套市场价为2万多元。它这么有思维和智能,是用了“服务器+云框架”模式,其核心是名叫“Zigbee”的无线传感技术。它包含照明、遮阳、温控、新风、电气、安防、健康系统等,属于智能家居的全宅产品。
不同于做全宅产品,智能家居还有另外一个垂直细分领域,仅做单品。比如郑州本地项目“来听”,只做照明系统,半个巴掌大的方形开关,就像一个艺术品,可以粘在墙上,甚至放被窝里,没有物理电线与灯源连接。随时随地“咔嚓”按下,灯光开启,再按下,色温调节。
“单品大部分集中在照明、开关、电机。”紫光物联集团副总经理张广林称。
像极了罗生门,业界关于智能家居全宅产品和单品的争论不休。
有投资人称,两者一种是在做加法,一种是在做减法,投资人更偏爱做加法的拥有丰富产品线的全宅家居。而“来听”创始人王亚伟则奉行极简主义,“只做照明,刚需且操作简便,拿在手里就能用,避免了智能家居只适合二三十岁年轻人使用的窄市场。”
全宅产品的拥趸者则称,单品具有“产品间不能完美场景联动”的软肋。拿全宅产品的智能会议室举例,启动一键会议模式,能触发包括灯光、窗帘、幕布、音响、空气质量等在内的15类产品。“而单品实现不了无穷的联动,一个设备发出指令,无法同时启动其余多个设备。”也就是说,单品扩容性和兼容性差,造成“A品牌无法控制B品牌”的尴尬境况。
然而,单品与全宅产品并非水火不容。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单品发展到一定阶段,映射到与其相连的其他配件,形成一个小系统,最后完成与其他系统合围的生态圈。
【痛点】
产品难产期3~5年
一个优质模具耗资70万+
无论是走心的单品聚焦,还是多而全的全品类家居产品线,在触及羞于外人道的行业痛点时,却有着共性。
某业内人士的三次创业史,能大概折射出这个行业的不易。一开始,他以产品贴牌切入,因供应商做手脚被黑,转向做优质产品的系统集成,却因兼容性不达标放弃。第二次,他选择做物联网手机,却因功耗问题未解决赔掉40多万元。第三次,他转做品牌代理商,在给一个豪宅安装开关时,28个坏掉27个,智能家居梦再次流产。
这是一个个体商所遭遇的行业现实:行业在走弯路,不是良品率问题,根本在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如果用一张“问题清单”来罗列这个行业的痼疾时,出现在这个清单上的形容词还有很多:
比如,行业无标准规范。“现在没一家品牌敢站出来说‘我是老大’,就是卡在这里了——行业缺失一个标准和定义。比如海尔和格力的家居产品标准不一样,就无法兼容,不像一个usb接口,能接通平板、手机、电脑等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的设备。”张广林称。
比如,技术壁垒高,烧钱严重。这表现在,研发人员多,单单硬件研发团队就包括电路设计、单片机程序、外观设计、嵌入程序等,而软件和产品架构同样需要极庞大的团队;研发周期长,上述多人合力要耗时3~5年,产品才能面世;而硬件最为烧钱,“一个单品模具,好的价格在七八十万元,而一整套智能家居产品需要148个单品。每一个模具,来来回回试验几十次,每次推倒重来就要消耗掉巨额的硬件成本。”
【方法】
只和开发商套近乎
9月10日,在“直通河南老胡”项目路演会上,台下坐着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胡葆森领衔的豪华投资圈,“来听”小心翼翼地讲述了只针对开发商的运营思路。
这也是目前众多智能家居厂商的一种选择:产品集中面向B端,以地产商客户为主消费群。然而,这遭到了在场投资人的质疑:对开发商来说,智能家居不是刚需,为啥要用你的产品?
“来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智能照明系统不用电、不布线、不开槽,全程用无线信号来控制灯光开关、色温色彩调节。对于开发商来说,照明控制布线被大量省去,相当于减少了施工成本和施工周期,杜绝火灾隐患,其结果是“相比传统25元/平方米的开槽布线模式,开发商使用智能照明系统实际增加的成本仅仅为0~5元/平方米(90平方米刚需房计算)”。当然,没有挑明的是,家居商想借助开发商丰富的业主资源实现产品的铺货走量。
一业内人士表达了另一层意思,买房送智能家居产品开始成为营销一大卖点,势必被开发商相中。
【说法】
单品商很多熬不过今冬?
9月23日~25日,张广林认为智能家居业的“枪战”真正爆发。
因为这几天,业界聚焦于2015上海智能家居展览会。这被视为单品品牌商能否突围的关键性展览,“这是拿单的最好机会”。为此,紫光物联集团90%的人员被调往上海。另一品牌在接到记者的采访邀请时,也遗憾表示“全员都在上海”。
时间往回拨到2015年年初,有观点认为,智能家居元年开启。传统家居、新兴家居、互联网巨头,三方势力开始在这一年里抢食,大战一触即发。比如,郑州苏宁云店9月25日营业,其中就吸纳了一家做O2O家居的企业。
行业大热,源于蛋糕大而诱人。易观智库预测,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张广林给出的数字称,其集团现今一个月签单量相当于去年半年。
然而,张广林认为,行业整体大热,原先靠射频、红外系统起家的单品商日子却很难熬。“今年上半年,单品商50%在谋求转型,另外50%未转型的要死掉。而追求转型的单品商中,下半年将进入痛苦阶段,90%招不来风投,因烧钱同样死掉。”
“这次展览拿不到单子,明年正月十五就很难开门了。”张广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