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线城市,5年前给所有汽车装上了能“感知”速度、位置、环境等信息的电子标签(RFID),却只用它收过桥费,不采集任何数据。
这个“高科技坐冷板凳”的案例来自百分点集团战略副总裁刘钰,11月25日,百分点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她讲到,很多有权限接触数据的部门,如今并不会利用数据。“在会用这些数据之前,他们甚至不敢花成本采集和存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启幕,“挖掘大数据能够创造价值”已基本成为共识。
如今的数据挖掘多存在于虚拟数据,“网络巨头百度、阿里、腾讯获得人们的线上数据,它们用这些数据‘猜你喜欢’‘精准投放广告’。”华为大数据市场战略总监刘冬冬说,“但就数据量来看,这些占比不到总量的1%。”
“社交、电商等数据,只是大数据数据源的一波,更大的下一波来自物联网。”刘钰从百分点集团去年以来接触的项目和客户分析,“去年开始,我们接触到大量的物联网数据和项目,分布非常广。”
刘冬冬将下一波数据称为“线下数据”,“地里位置数据、职业身份数据、家庭用电数据、企业行为数据、行车数据等,这些线下数据占据了数据源的大半江山”。
无论怎么称谓,这波要再度来袭的数据有着巨大的价值潜力——
“商品和人的数据无非是多卖东西、拉动消费,做营销无非是多卖你家还是多卖他家,从社会整体价值的创造来讲,是有限的。”刘钰说,而超出原有电商行业的数据,将是数据爆发的地方,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信号是这类数据的一个代表。“我们承接过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的项目,”刘钰举例说,信号播出去是有回传的,这些回传之前处理不了,现在稍微分析建模,就能找到规律,找出故障发生前的征兆,进而预测故障。“除了广播电视外,生活中的信号非常多,例如高铁运行的信号等都可分析应用。”
然而,数据“卡壳”却是时下诸多线下行业面临的现状。
不像上一波数据来自网络,数据源天生带有会处理数据的“基因”,应用自如。线下机构往往守着数据“金库”用不上,因此遭遇“两难”——存着数据,费钱,丢了数据,“用时方恨少”。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高冷”案例。
如何把“线下行业”拉进大数据产业链条?
“他们不了解大数据这个市场,”刘钰说,“他们只需要一个整串的方案。”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先行者们谋划着开始布局,从知己知彼入手。刘钰说,大数据链条长,厂商众多,多为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且着力点零散,各有偏重和专长。
需求和现实之间隔着一只“撮合”的手。“一边不知道该用谁家,一边没能力独立承担。”
迎合着市场的呼唤,华为开始了布局“生态圈”的工作,刘冬冬介绍,这个“圈”包括一个基础大数据平台和6类大数据合作伙伴,华为提供服务、硬件等基础平台,伙伴则提供数据源、分析技术、商业应用等解决方案。刘冬冬说:“我们试图提供整套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数据创造额外价值。”
“这样的整合也提高了数据质量,”刘冬冬举例说,“要给一个企业‘画像’,有它的缴税记录知道它信誉好不好,有它的用电记录可以判断它生产力强不强,它的员工的录用记录可以判断研发能力如何,数据越多维,判断越准,达到1+1>2的效果。”
“增加了靠谱感,”刘钰坦言道,“和华为合作,能打消一些如国有大型企业、金融企业等行业的顾虑,尤其当这些数据涉及个人、企业的各方面时,安全性备受关注。”
“竞合”为推动线下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挖掘更大的价值,竞争着合作,成为大数据行业企业的共识。“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不是我们哪个公司能独立承担的。”刘冬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