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以自有产品为主打的硬件派,还是以软件和服务为主打的开放平台派,互联网大佬们都瞄准了智能硬件这个方兴未艾的巨大市场,而他们最终的目标也是出奇地一致:集合了数据与入口的大平台。
跟随习大大出访美国,是少数商界大腕才能享受的待遇。在中美互联网论坛上,大佬们不忘带上自家的产品推销一番。联想杨元庆随身带着MOTO 360智能手表,并将小马哥发展成为新一代MOTO 360的首位中国用户。周鸿祎更是善于把握机会,在苹果掌门库克面前展示了一把他家宝贝奇酷手机。
且不论性能与销量,智能硬件俨然成为了大佬们的“当家花旦”。区别于O2O和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市场的格局未定,在原有主业已经确立了绝对优势地位的大佬们都试图借助现有业务切入其中,既适应新的科技潮流,同时也寻找新的增长点。BAT虽然自己不擅长做硬件,但也都忙不迭地搭建平台,想要在智能硬件领域构建各自的优势。
联想作为硬件巨头自不用说,奇虎360这样的互联网大腕也将自己的重心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试图打造一个围绕安全的线下硬件王国。与奇虎360一样推出自有产品、跑马圈地的,还有小米和乐视。自有产品派有点类似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苹果,采用闭环的方式,把给用户提供的每一个服务环节都把握在自己手中,确保给用户更好的体验。而还有一类开放平台派,则类似于智能手机行业的谷歌,不推出自己的产品,只是搭建开放平台,当大家都用我的平台时,我自然有了入口。但归根究底,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了智能硬件的大平台,有了平台,数据和入口自然也不在话下。
自有产品派
互联网公司做硬件具有先天的不足,它们不熟悉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控硬件产品复杂的供应链,且经验缺乏很容易导致产能不足或库存积压,更不用说售后服务经验欠缺、售后服务无法跟上等问题。
不过,在智能硬件这样一个“软硬结合”的时代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也很突出。它们具有较强的应用开发和软件技术能力,同时也更具“用户思维”。此外,它们相比传统的硬件厂商更擅长通过网络进行营销,充分利用粉丝经济。
在互联网企业中,小米、乐视和奇虎360均属于硬件派。它们涉足智能硬件生产较早,将硬件制造与原有的软件服务能力相结合,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体系。
小米:用手机串起一切智能设备
“低价杀手”小米的梦想是以手机为中心,连接所有智能设备,“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实现路径是依托智能手机和路由器打造智能家居中心,大规模投资收购智能硬件相关企业,从芯片、方案到产品,布局整个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图1)。从 2013年开始,雷军就计划投资100家公司来复制小米模式,目前已基本涵盖了主流的智能硬件品类。
雷军称,小米生态链将奉行开放、不排他、非独家的策略。在产品方面,小米将以手机、电视、路由器为主,其他智能产品将交由合作伙伴来做。小米通过投资的方式,将手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产品身上。由于在新的领域缺少核心技术,小米往往与一家该领域的专业公司合作,然后借助自身在用户、渠道和营销上的优势,打上小米的标签,以高性价比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不过,这种方式不仅烧钱猛,而且系统搭建慢。如今,小米也开始走开放式平台的道路,以低价向合作伙伴提供智能连接模块—由于是大批量采购,小米对于上游供应商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可以低价拿到芯片厂商的原片,从而在几乎不增加合作伙伴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现有硬件的智能化升级。除了智能芯片,小米还提供云服务,管理硬件联网。而对于性能突出的智能硬件,小米还会利用其自身的闭环销售平台来出售该款产品。
乐视:以内容为核心,复制超级电视模式
乐视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内容。其主打产品乐视超级电视即以内容为依托,拥有颠覆性的多重盈利模式,不再依赖硬件盈利,而通过内容收取服务费。在营销上,超级电视采用众筹模式,砍掉营销和渠道成本,直达用户,2014年乐视电视的销量超过150万台。
随着专司智能硬件生态圈打造的子公司Leie智能科技成立,乐视显然打算将超级电视的成功,复制到更多的终端和设备。乐小宝故事光机走的超级电视的路子,集互联网内容与服务、软件和硬件于一体,采用的同样是“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模式。此外,乐视还准
奇虎360:围绕安全自主研发硬件
奇虎360自诩为一家安全互联网公司,其所有的自有硬件产品都是围绕安全来打造,如儿童手表、安全路由等,将线上和线下的产品都统一到“安全”这一标识上来。
除了围绕安全建立产品线之外,360也跟小米一样,采用低价高配置的策略狙击竞争对手。360儿童卫士智能手表、行车记录仪、智能摄像机、随身WiFi等产品在维持高配置的同时,将行业价位从当年的数千元一路降到不可思议的数十元,令山寨产品毫无反击之力。
一向语出惊人的周鸿祎甚至还试水了免费硬件,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免费智能硬件—360智能摄像机,先期将投入首批100万台进行实验,为360云服务培养用户。而如果用户愿意付费使用配套的云服务,原来售价199元、具备夜视功能的“小水滴”摄像机同样可以免费拿到手。
开放平台派
除了小米、乐视和奇虎360三家之外,其实BAT也均试水过自行研发硬件产品,百度曾先后推出百度音乐盒、小度WiFi等项目,天猫则推出了天猫魔盒、天猫魔盘,腾讯推出了路宝、QQ机器人,但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且各家产品均属于小规模试水,缺乏有影响力的产品。
在自己做硬件纷纷折戟之后,BAT大佬们把目光投向了基础服务的平台搭建,为智能硬件开发者提供云服务、孵化器、智能化服务、数据分析等技术,同时将软件服务植入硬件产品之中,达到圈占入口的目的。由于它们本身在用户规模、流量入口、品牌和渠道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能形成以自身业务为核心的智能硬件产业链。
现在来看,由于各自基因的差异,开放平台派在智能硬件领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腾讯更多的是在发挥其微信和QQ的入口优势,以社交入口吸引硬件团队;百度更加凸显其技术能力;而阿里和京东以销售渠道为支点,为硬件厂商和创业团队提供全产业链的资源扶持。
腾讯:搭建基于社交的生态系统
腾讯的长处自然在其庞大的社交网络。2014年其就推出了QQ物联和微信硬件平台。QQ物联是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开放合作平台,可将QQ现有的社交体系提供给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实现用户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设备与服务之间的联动,让每一个硬件设备连接起腾讯的数据中心和社交平台,变成用户的QQ好友。微信硬件平台的原理与之类似,时下正风靡的微信运动即是通过该平台实现的。
如果说QQ物联和微信硬件更多的是在应用级别上把社交平台和硬件进行对接的话,TOS则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2015年4月,为了加强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控制力,腾讯发布了TOS操作系统。该系统将会适配于手机和多种智能硬件,为其提供最底层的系统平台和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能力。
基于TOS底层系统,腾讯又进一步推出了TOS+战略,借助自身的社交账号体系、内容服务资源、腾讯云、大数据等能力,帮助硬件厂商、芯片厂商、应用开发者提供内容、服务、标准、商业模式等支持,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智能硬件的开放生态。TOS+将把腾讯业已成熟的开发者分成、流量分成以及内容付费等商业模式,均引入智能硬件生态。
百度: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由于智能硬件需具备连接网络、自动感知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使得它不仅需要云服务,还需要更加强大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交互能力,百度多年的技术积累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作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具技术基因的玩家,百度此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和开放机制,例如多媒体搜索、地图、云平台等。
在完成了自身技术力量的梳理之后,百度将它们与合作伙伴的营销、渠道等资源打包在一起,推出了Baidu Inside,以此来吸引智能硬件团队。加入Baidu Inside的厂商将享受百度地图、百度云平台、图像识别技术、百度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一系列智能硬件智能化所需要的技术,由百度来帮助智能硬件团队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弥补互联网服务的不足。不仅如此,Baidu Inside平台里还包括了流量和渠道资源,除了百度在PC和移动端的入口级分发能力之外,百度与合作伙伴京东合作推出JD+智能硬件平台,Baidu Inside平台的成员可优先进入。而对百度而言,收获的则是由智能硬件带来的用户、流量和数据。
阿里:以电商资源撬动产业链
阿里和京东的主营都是电商领域,因此两家在智能硬件上的路线也很类似:均以电商为切入点,并未推出特定的智能硬件产品,而是立足于服务平台,在智能模块、众筹、云服务、超级App、销售等方面布局,最终的目标直指打通全产业链。稍有不同的是,作为老大哥的阿里,在智能硬件领域布局启动时间晚于京东。
2015年4月,阿里巴巴内部业务架构再度调整,组建阿里智能生活事业部,由该部门承担起抢食智能领域大蛋糕的重任。智能生活事业部不但整合了电商销售资源,还集成了云端数据服务、内容平台。智能云提供技术云端存储,“百川”提供软件开发,天猫电器城提供销售平台,淘宝众筹提供资金和孵化,再加上蚂蚁金服和菜鸟物流的配合,阿里在智能领域摆出了集团作战的阵势。
阿里在智能硬件领域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更侧重于行业解决方案,由阿里智能云部门全权打理。目前阿里已经推出了空气类产品解决方案、厨电产品解决方案。以空气类产品解决方案为例,模块方面,厂商可以采用阿里推荐的庆科模块,也可以使用自己选定厂家的模块。软件方面,既可以使用自己的 App,也可以使用阿里统一的 App 阿里小智,或者同时使用二者。数据方面,所有权归厂家,但需要授权阿里使用。
京东:以渠道优势为支点
2014 年下半年,京东正式成立了一个名为“京东智能”的部门,并由多个兄弟部门提供全方位支持:金融体系的京东众筹提供营销支持、技术体系的京东智能云负责收集和分享大数据、电商物流部门提供销售送货服务。京东的目标,是依托自身强大的销售渠道、物流配送和资金金融服务为创客、大厂商或其他合作者,打通整个产业链。
京东向智能硬件创业者提供微联平台接入,这个平台可以用统一的App控制,还可以与平台上的其他智能硬件产品互动,打破品牌品类的界限,实现用户全维度个人数据的聚合。当连入的设备足够多之时,便可以用户数据为核心打造健康服务提供平台,实现设备、用户和服务的紧密联系。对于创业者来说,京东最大的优势是销售推广渠道。3C电子产品销售起家的京东,自身的气质与智能硬件十分契合,网站上也聚集了一批电子爱好者和发烧友。
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硬件领域的扩展,京东还推出了JD+计划,主要针对中小公司,提供包括各种技术、流量、物流、资金层面的支持。JD+智能奶茶则是京东智能集团旗下的经营实体,它不仅是京东JD+孵化器的落地窗口,创业者可在此办公,还承载着新品首发、项目路演、线下体验、行业交流、融资洽谈等多项功能。
在打造全产业链上,技术是无法绕开的一环。为了帮助硬件团队实现智能化,京东智能通过合作和投资两种方式补足基础技术的不足,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其跟英特尔、高通均合作研发芯片,还投资了古北电子(Broadlink)等技术团队,通过其投资过的厂商为创业者提供服务,降低创业成本。
遥指平台
智能硬件可以随时感知环境,并与用户交互,对于挖掘用户的需求非常有价值,例如通过运动手环可以挖掘用户的运动和起居习惯。以智能硬件设备为入口,收集用户的身体数据、日常生活数据,改善产品,优化互联网公司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智能套餐,这无疑才是互联网巨头们的如意算盘。就如同谷歌之所以以3倍溢价收购Nest,也是希望可以通过Nest收集用户数据,结合自身已有的海量数据库存,对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不仅如此,通过吸引智能硬件开发者和传统硬件厂商连入互联网巨头的平台,后者的各项服务也可以被整合到智能硬件中。以百度为例,未来当用户使用嵌入Baidu Inside的智能厨具时,可以实现语音搜索食谱,边烹饪边看百度视频或者爱奇艺,如果懒得动还可以叫个百度外卖,或者去百度团购一下。总之就是可以把互联网巨头的各项服务整合到硬件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的消费入口可以从PC端和手机端延伸至成千上万的硬件设备。
正因为如此,在这场入口争夺战中,大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祭出了各自最核心资源,举全公司之力,甚至联合外部合作者,打包一揽子服务给硬件厂商,以期得到后者的垂青。
然而,智能硬件的特性决定了,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各种产品才能形成无缝连接,带来最佳的用户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生产自有品牌的小米、乐视、奇虎360,还是从平台切入的BAT和京东,大家最终的目标,都是瞄准了平台。就如同小米贴钱推出智能连接模块,乐视推出乐居家,都是想尽可能拉拢硬件厂商进入自己的平台,前期的自有产品更多起到的是打品牌和圈用户的作用。
大佬们的切入点
从最初的概念提炼到设计生产,直至最后的推广销售,智能硬件的产业链包罗万象,仅是供应链一环,就包括了移动开发者、芯片及零部件厂商、云计算服务、代工生产和工业设计等,而互联网大佬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技术、销售渠道和资金。
互联网大佬提供的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软件技术上,而智能硬件作为软硬结合的行业,硬件在供应链上占有更显赫的位置。因此它们主要通过合作或者收购硬件技术公司,或者大批量购买的方式获得低价的芯片,补足自己硬件底层技术上的短板,并且在帮助硬件厂商将产品智能化之余,提供云服务和数据分析能力,与其他产品实现互联互通。对硬件厂商而言,投入互联网大佬们的怀抱,能够享受几乎不增加成本的智能升级,并获得大佬平台的各项支持,但同时由于各平台的协议不同也就无法与其他品牌互联互通,而且数据也不再独家所有,必须与大佬们分享。
在渠道这一环节,目前智能硬件的销售主要集中于线上,既有京东、阿里等巨头,也有点名时间这样的预售平台。线下渠道则较匮乏,规模较小且分散。线上渠道虽然可以降低成本,迅速到达用户,但在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上,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智能硬件创业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投资者。以投资的方式切入市场,是互联网大佬也是其他参与者最普遍的作法,这种方式的技术含量较低,基本上只要是土豪就符合了参与条件。为此,京东、阿里和腾讯都专门成立了针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服务,包括直接投资,京东+孵化器、腾讯众创空间,淘宝众筹等。除了巨头之外,全国还有大大小小各种孵化器,仅深圳一地在2014年就有孵化器10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