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谷歌多年来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各种炫酷项目,在各种新鲜尝试中,由谷歌眼镜引发的智能硬件浪潮席卷全球。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智能硬件产品在众多科技巨头和创新企业的推动下,正加速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万物互联使得各种原本不相关的事物连在一起,由可穿戴设备引领的智能硬件浪潮或将成就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当前整个智能硬件行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各路玩家都在产业链所属的细分领域跑马圈地,争夺有利位置。
“不务正业”的谷歌
以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尽管上市多年且声名在外,但总让人觉得它是一家不务正业、不事经营的“慈善”公司。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快递、生命科学、太空探索计划等,每一项实验计划听起来都足够炫酷,但却很难让人把它与本质上是家互联网公司的事实挂上钩。为了发展这些项目,谷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1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80亿美元,占营收的13.3%。
面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质疑,为了继续“不务正业”,谷歌干脆成立了一家新的母公司Alphabet,取代其在纳斯达克上市。在解释为何成立新的母公司时,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Page)表示,让其他人来运营这家搜索公司能“解放我的时间,让我继续追逐我们的梦想”。
早在2014年,佩奇就把公司的产品运营全权交给谷歌“三号人物”桑达尔·皮猜(Sundar Pichai),由后者负责除了You Tube之外的搜索、安卓(Android)、Chrome、地图等几乎所有核心业务,而佩奇则专注于新产品部门,如新能源、智能家居、X实验室等非互联网的业务。如今在新的架构之下,无人驾驶汽车、谷歌气球、生命科学、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这些看起来与核心主业关系不大又存在高风险的业务纷纷脱离谷歌。如此一来,佩奇既可以减少这些需要长期投资且短期盈利无望的业务对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以专注新业务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举措也被视为谷歌大力发展智能硬件的信号,因为被分离出来的业务大部分都归属于智能硬件产业。
事实上,谷歌的“不务正业”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便着手设立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项目,并于2011年底悄然创办谷歌汽车公司,希望借此加速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工作。在2015年1月的北美国际车展上,谷歌宣布正与通用汽车、福特、丰田、戴姆勒和大众展开谈判,寻求合作伙伴。对无人驾驶汽车野心勃勃的谷歌曾计划在2017年到2020年间,将该汽车商业化推广。
2011年,谷歌又投入到谷歌气球(Project Loon)的开发,旨在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地球的悬浮气球层,从而向地面提供不间断的无线网络。这个曾被很多专业人士视为不切实际的项目,如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就在今年7月,谷歌与斯里兰卡签署协议,将通过谷歌气球为斯里兰卡全国提供上网服务,这也是谷歌气球实现商业化的首次尝试。
谷歌眼镜引发浪潮
不管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谷歌气球,由于这些项目投资的资金量大、周期性长、技术门槛高,大规模商业化遥遥无期,所以市场对谷歌的做法更多的只是给予掌声和尊重,并无跟进者。然而,随着谷歌眼镜的问世,相对成熟的技术加上更快实现的商业价值,由可穿戴设备引领的智能硬件浪潮从而席卷全球。
2012年4月,谷歌正式宣布开发增强现实眼镜项目,并首次向公众展示谷歌眼镜原型产品。由于将多样化的智能体验,如导航、通话、声控拍照、收发邮件等集于一身,谷歌眼镜让科技界为之沸腾,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2年度创新产品,而实际上这款眼镜直至2014年4月才正式开放对个人用户提供订购。
自谷歌眼镜概念设计推出以来,由可穿戴设备引领的智能硬件浪潮迅速席卷至互联网乃至传统制造行业,大批创新企业追随谷歌步伐,纷纷加入开发智能硬件的行列。普华永道的一份研报显示,2014年三星在研发的投入高达134亿美元,仅次于汽车制造商大众的135亿美元,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二。研发投入106亿美元的英特尔,研发占收入比例更是高达20.1%(表1)。这些发展已相对成熟的巨头不惜重金投入到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其中有相当部分便投向了智能硬件的相关领域。
此外,这些科技巨头还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大举收购创新企业,加快自身在行业的发展步伐。2014年,Facebook在高价收购移动聊天软件Whats app后不久,以20亿美元的代价获得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商Oculus。如果说收购Whatsapp巩固了Facebook在社交领域的地位,那么收购Oculus则可能为Facebook打开了另一扇窗。苹果近年来收购的标的包括指纹识别技术的Authen Tec、人脸识别Polar Rose、语音搜索Siri及30亿美元收购的音乐服务商Beats等。2015年4月,苹果以2000万美元收购以色列一家摄像头公司LinX,到6月又收购增强现实领域的Metaio,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实力进一步加强。而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举动,则是谷歌于2014年1月32亿美元购得Nest,从而加速其在智能硬件的商业化。
经过3年时间发酵,软硬件设计、市场营销、投融资环境等行业资源轮番碰撞之后,技术的成熟加速推动智能硬件从实验室走向生活,产品也从最初的可穿戴设备延伸至智能电视、智能家居、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智能玩具和机器人等领域。在在这其中,当前最受市场和资本关注的,无疑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
可穿戴设备多方混战
眼下,可穿戴设备是智能硬件中最受瞩目的领域。除了已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手环、手表和眼镜,可穿戴设备还拓展至服装、耳机、袜子等,同时它还具备了跨界进入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可能,因此成为众多企业的必争之地。由于可穿戴设备是针对个人的产品,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逾15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将大幅增长至190亿美元。
在巨头压力下成长起来的Fitbit成立于2007年,其推出的手环可以为用户定制健身计划,被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誉为“2014年度最具创新力的十大设备”之一。截至2015年一季度,Fitbit上市以来累计已卖出2080多万部设备,并于2015年6月于纽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
l唯一可与Fitbit手环匹敌的热门产品,大概只有2015年3月推出的Apple Watch了。它支持电话、语音回复短信、连接汽车、地图导航、播放音乐、测量心跳、计步等数十种功能,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运动追踪设备。在Apple Watch之前,Fitbit是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公司,不过如今它的地位正在受到Apple Watch的不断冲击。
IDC最新一期全球市场可穿戴跟踪报告显示,2015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1880万台,同比增长223.2%,其中Fitbit智能腕带以44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市场第一,Apple Watch则以360万台的成绩次之,小米、佳明(Garmin)和三星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分列三至五位。尽管Apple Watch的价格是其他可穿戴设备平均价格的3倍以上,但打着苹果的金字招牌,它的出现仍然推动了可穿戴设备销售的进一步火热。
相较Apple Watch,谷歌眼镜俨然是一款不太成功的产品,不过在年初暂停该项目的谷歌近期又悄悄重启了对它的后续研发,并继续发力智能硬件市场。谷歌于2015年6月由其生命科学部门推出了一款可用于临床试验和药物测试的健康手环。谷歌手环可以测量脉搏、心跳以及皮肤温度,帮助研究人员和医生掌握病人的体征数据。不过市场对其前景似乎并不看好,有传闻显示,谷歌将对另一手环界的知名品牌Jawbone进行战略投资。
传闻被谷歌看上的Jawbone早期专注于音响并小有名气,此后转战可穿戴领域,推出了活动跟踪器JawboneUP系列手环并大受欢迎。2015年第一季度,Jawbone手环以50万的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五。
Jawbone在2011年时估值已高达15亿美元,彼时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订单量,Jawbone进行了一轮1亿美元的债务融资。由于市场持续火爆,其于今年初又完成一笔3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是贝莱德集团(Black Rock),完成融资后的Jawbone估值已达30亿美元。
2015年Jawbone又发布了多款新的Up健身带,并且与智能家居Nest“联姻”实现智能化的室温控制。据悉,Jawbone手环可以与Nest进行通讯,让后者可以根据用户的睡眠状态来智能化地调整室温。看起来Jawbone似乎一点都不差钱,收购一事,八成是谷歌有意,Jawbone无心了。
智能家居或三分天下
在智能家居领域,谷歌同样发力较早,不过该项目在实验阶段便提前夭折,而后谷歌转向了收购这一捷径。2014年1月,谷歌以32亿美元重金收购主打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的Nest,由此切入智能家居领域。
Nest创立于2010年,其创始人兼CEO是“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Fadell)。在被谷歌收购前,Nest仅推出两款产品,一款是智能恒温器(NestLearningThermostat),具备自动学习功能的这款设备可以自动控制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设备,帮助家庭节约能源;另一款则是智能烟雾探测器(NestProtect),可通过探测烟雾和一氧化碳浓度保障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凭借靓丽的外形加上高智能化,一经推出就成为亚马逊上的畅销产品。科技网站Gigaom估计,Nest恒温器在2013年的出货量就达到了100万台,创造了2.5亿美元的收入。
虽然产品只有两款,但Nest的野心显然不小。2014年初,其开放API接口给所有开发者,这将有利于人们将其他智能家居产品和Nest恒温器连接起来,以实现多样化的智能家居。打造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主控中心,或许这才是谷歌愿意以重金收购Nest的主要原因。
Nest之后,谷歌又接连收购了基于云端的家庭监控公司Dropcam和智能家居中枢控制设备公司Revolv。Dropcam摄像头如今已跃居亚马逊上同类产品销量第一。据其2013年7月公布的数据,39%的用户会购买月费9.95美元或年费99美元的视频存储服务,该服务能为用户自动保存过去7天内拍摄的所有内容。而Revolv则参与了Nest的开放计划“Works with Nest”。有了大佬的支持和同僚的协助,Nest在2014年底一口气发布四款产品,包括一款室内自动恒温计、两款网络监控摄像头和一款烟雾警报器。谷歌以Nest为基础搭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目的不言而喻。
作为多方势力竞逐智能硬件的焦点战场之一,三星、苹果这两家公司将成为谷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当Nest在2014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上大出风头之际,三星同样在CES上首次发布其Smart Home智能家居系统。三星的优势在于对全产业链的把控,在智能手机、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均有触及,更不用说强大的渠道实力。2015年CES上,三星CEO尹福根表示,到2017年,所有三星电视将成为物联网设备,5年内所有三星硬件设备均将支持物联网。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的三星无疑将会是未来智能家居平台系统最有力的竞争者。
不甘落后的苹果也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该系统可以通过iOS系统连接家庭中的家电、灯光、门锁、摄像头、插座开关等各种联网设备并进行控制。苹果的构想是通过HomeKit为其他企业提供一个标准和协议,然后开发智能家居的相关应用软件。相比其他竞争对手,苹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庞大的果粉队伍。
此外,索尼、LG等家电企业也在智能家居领域投入重金研发,微软则通过与家庭自动化设备制造商Insteon合作进入智能家居领域。
虚拟现实巨头云集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向民用、商用领域的普及,Facebook、谷歌、三星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到消费级的VR大战。2014年3月,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公司Oculus。Oculus首次露脸是在2012年8月登陆Kickstarter众筹,一个月募集资金约244万美元。经过两轮融资后,尚没有商业化产品推出的Oculus便被Facebook以高价收购,一时间站在市场的风口。
其实,虚拟现实算不上什么新概念,不过限于技术的发展多年来一直未有突破性的进展。不同于普通3D电影带来的单纯视觉上的“立体”景象,虚拟现实更强调沉浸式与互动式。在该虚拟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朝任意一个方向看到对应的景象,还能朝该环境中的任意位置移动,甚至可以进入建筑物内部,这意味着虚拟现实构造的感知环境和效果可以是无限大的。技术的成熟和改进使得虚拟现实商业化成为现实。英国咨询公司KZero指出,VR市场的规模将从2014年的不足1亿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50亿美元。
收购Oculus后,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写道:这是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因为极度真实的体验感,你可以跟身边的人分享无尽的空间和真情实感。鉴于这些广泛的潜在应用,VR技术有机会成为下一代社交和通信平台。
在Facebook的示范效应下,其他巨头也加紧布局这一领域。2014年10月,谷歌携手高通等向Magic Leap注资5.42亿美元,后者估值随之达到120亿美元。MagicLeap是通过一种虚拟视网膜技术,向用户双眼投射光线和图像,实现现实和虚拟融合的效果。在Oculus头盔和其他增强现实技术下,人们看到的是平面显示的画面,而MagicLeap据称则能让真实的3D物体画面出现在人们面前。
除此之外,英特尔也斥资6200万美元投资了虚拟现实公司Avegant,后者正在开发一种叫做Glyph的虚拟现实头盔;苹果收购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商Metaio,豪华跑车法拉利推出的Augmented Reality Showroom增强现实应用技术正来自Metaio,该应用已被用于零售、汽车等多个民用行业;三星顺势推出了GearVR;索尼于2014年在GDC游戏展上推出虚拟现实设备Project Morpheus;HTC联合知名游戏公司Valve合作推出虚拟现实眼镜HTC Vive;LG则宣布向LGG3用户推出“VR for G3”虚拟现实设备;微软以1.5亿美元的价格从Osterhout DesignGroup(ODG)公司购买了关于虚拟现实、头戴式智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用来为Xbox One打造VR虚拟眼镜。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可谓是巨头云集。
百家争鸣,行业标准缺位
当众多创业者涌入同一个领域时,难免会产生产品同质化严重等资源浪费问题。而智能硬件行业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物联网理论上可以连接各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设备,使得它们互为臂膀,走向各种不同的细分方向,尤其是在可穿戴领域。
作为活动跟踪器,Jawbone手环的功能跟Fitbit十分类似,不过通过Jawbone手环可以与Nest进行通讯,让后者根据用户的睡眠状态自行调整室温,而这一功能是Fitbit无法给予的。若是将Jawbone跟谷歌手环相比,两者更是完全不同。谷歌手环主打测量脉搏、心跳和皮肤温度,摇身一变成为健康医疗产品。可见,跨界发展使得智能硬件具有不同的个性功能,更加细分也更加专业。
不过,由于各大巨头都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圈,各自为政,试图将自身打造为行业标杆,使得行业缺乏一套通用标准。目前运行的物联网设备几乎没有任何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行业标准缺位或将成为阻碍智能硬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