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智能手机、PC、PAD越发难熬的现状相反,物联网的未来被广泛看好。事实上,手机、PC、PAD其实也包含在联网设备之中,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IoT要将联网能力赋予到万物之中。
物联网市场预测动辄用万亿这样的数字来描述,那么这万亿市场从哪里来?它又将到谁的腰包里去?这个问题,本文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来解答。我们先来看看在物联网应用之前的传统企业。
产业“微笑”转型
在传统转型的产业逻辑背后,有一条我们熟知的“微笑曲线”:
我们以手机为例来解读这条曲线。手机研发企业(苹果)处于前端,制造企业(富士康)处于中端,而APP(手游、微信等)处于后端。所谓“传统”,不过是因为处于产业中端,附加值低,分配到的利益自然有限。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事,这种状况在物联网时代将发生改变,可能一家企业将通吃整条价值链,获取利益分配的新机会。
微笑曲线本身不会改变,将改变的是分配方式。将企业的价值链向两端延伸,才是“转型”。
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业态,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现在去北京家电卖场逛一圈,具有WiFi功能的小家电比比皆是。从热水壶到微波炉,从电饭锅到电风扇都开始试着拥抱物联网。简单来说,他们都通过WiFi或者其他方式联网,进而与用户进行交互。
就目前看来,这种功能还比较粗糙,离真正的智能还有一段距离。但当手机刚能上网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没什么太大用处,远不如PC的功能来得实用,而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可以上网的手机了。
传统企业转型意义就在于此,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怎么转的问题。随着制造技术进一步升级,中端附加价值只会更低。而新一轮赛跑的发令枪已经鸣响,越来越多的家电家居企业开始迈向智能化。
未来企业=生态圈
从微笑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将智能制造仅理解为取代人力的工业机器人,其实是本末倒置。工业机器人当然需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将产品的设计、研发,后端的消费者服务掌握在自己手里。
未来的企业都将是自身生态圈的核心,围绕企业打通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互,产品销售的风险压力和销售红利通过生态圈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化解和分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品味的极致要求。
未来的产品都将是智能产品,产品从设计到用户使用情况的每个环节产生的数据才是产品最核心的价值。通过将传感器和智能芯片嵌入产品内,从而采集和利用这些数据才是目前企业转型最需要做的事情。
为了面向未来,承载企业和产品的新形态,这就涉及一个云平台的理念。云平台能够为做传统产品的企业提供物联网的方案,将普通产品变为物联网产品,从而为企业在价值链上向两端延伸提供可能,并且帮助企业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在这里笔者需要着重强调,这里提到的云平台如果只是泛泛选择其一,反而会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障碍,原因是基因不匹配。企业只有选择足够垂直的云平台才能发挥威力。
既然我们意识到了云平台的选择决定了企业转型的命根扎得是否牢固,丝毫马虎不得,那么如果从众多云平台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那一款呢?很重要的一个选择依据是,云平台与企业自身生态圈核心价值的匹配性。行业覆盖大而全的云平台固然美观,但立足于垂直行业不断深耕应用的云平台更加实用。
转型的阵痛
任何转型的过程都是超越原有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痛苦才有喜悦,转型中的阵痛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物联网的技术对很多企业来讲还是陌生的。从产品端来进行物联网的改造困难重重,选什么芯片、用什么模块、用什么协议、用什么云服务、怎么管理用户等等都是问题,这毕竟与以往的产品开发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事情了。
这是现在传统企业转型之痛。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很难靠自己完成从0到1的转变。然而,我们也不甘心等互联网企业一件件来做出我们本来在做的产品,不同点仅仅是他们的产品有智能。转型痛在技术。
在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我们的企业不用去研究“智能”或者“云计算”,只需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同时,这种方式并不会损害到我们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做产品的经验事实上谁也代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