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被彻底玩坏的词汇,“生态系统”绝对可以入选,上至BAT三巨头,下至创业公司,都在强调打造自身的生态系统。一时之间,各个行业的生态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最奇葩的是乐视张嘴生态闭嘴生态。
到底什么是生态系统?我认为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没有上下游之分,生态系统不是简单地布局多元化业务,而是每个业务之间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二、同心圆公司,多元化业务形成一个同心圆,圆心是业务共同的支点,比如阿里从电商起家,后来介入支付、银行、金融、物流等业务,圆心是用户群和大数据,与各项业务完全贴合。
所以,判断一个生态系统的真伪,主要看其是否是同心圆公司。乐视一直标榜“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相继涉足电视、手机、汽车、自行车等产品线。目前来看,乐视电视生态相对完整且封闭,近期牵手TCL是其走向开放的征兆,而乐视手机、汽车生态尚未成型,更重要的是,业务之间并未产生有效联动,难怪被小米副总裁王川炮轰为伪生态,只是业务多元化。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硬件是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小米、360、乐视等相继布局手机、电视和智能硬件,常见做法是发力一两款核心产品,用手机连接各种智能硬件或智能家居产品构建生态圈。
小米就是典型的案例,小米模式在手机市场验证成功后,雷军试图将其复制到更多传统行业,高喊出5年内投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涉足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摄像头等领域,打通软件、硬件和服务,构建小米手机全产业链。
小米疯狂扩张,不仅引发外界对其核心业务专注下降的质疑,小米“百货商店”的称号由此而来,而且不少智能硬件创业者担心小米高性价比策略会限制产品创新和行业发展。尽管雷军再三强调手机、电视、路由器是小米三大核心业务,坚持不站队不排他的原则,但仍无法打消外界的疑虑。
雷军对智能硬件生态链的定位是增强小米手机竞争力,对生态链企业设有2年保护期,他并不关心谁能成功,前提是不赔钱。雷军寄希望于小米手机连接一切智能硬件,率先选择智能家居作为突破点。不过,与乐视类似,小米生态链一直备受诟病,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松散的组织联盟,更多是为提升小米估值而对资本市场讲的好故事。
2014年,小米手机销量节节攀升,出货6112万台,销售额达743亿元。受此业绩影响,去年12月小米融资11亿美元,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在全球未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2015年,雷军为小米制定的目标是年出货量达8000万—1亿台,从前三季度表现来看,小米难以完成全年最低8000万的销售目标,再次引发外界对其估值过高的质疑。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著名自媒体尹生就断定小米本质上和三星、联想、诺基亚没有区别,是一家手机公司,首要任务是活下来。他以三星、联想为参照,通过对比营收和净利润,得出小米2016年的估值为151~174亿美元的结论。
换言之,2014年小米手机估值不到150亿美元,这意味着,其互联网服务和智能硬件生态圈支撑起300亿美元估值。尽管小米互联网服务发展潜力巨大,在游戏、应用商店、主题、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大有可为,但目前尚不成气候,难以形成规模化收入。相比之下,略显稚嫩的智能硬件生态圈贡献估值更为有限,无法承载雷军的“帝国梦”。
雷军清楚明白,中国手机市场已从增量走向存量,销量放缓甚至下滑大势所趋,小米模式再先进,也无法维持100%的年增长率,而且面临华为、魅族等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小米销量增长将遇到更大挑战。某种程度而言,小米手机出货量的多少,决定其互联网服务的繁荣程度。
所以,小米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以支撑起450亿美元的高估值,并再三强调5年内不上市。成立5年半的小米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手机的“单兵突破”阶段过渡到搭建“生态帝国”的阶段。
雷军的新战略是将小米打造成一个可连接一切终端的大型硬件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中心由手机、电视、路由器三大产品线组成,中心不再做品类扩张,只做内容扩张。外围则负责品类的全面扩张,投资100家硬件公司,向其开放品牌和流量,以覆盖多数智能硬件领域,这也是未来小米冲入1000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重要基石。
雷军试图从一家手机公司扩展到整个硬件生态,如果有足够庞大的终端接入,小米将拥有业内最完整的硬件生态,大量终端的数据在平台汇聚,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采集、服务中心。如果成真,就离雷军的小米生态链“帝国梦”不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前小米生态链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跨界不易。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都是由业内顶尖团队操盘,传统制造行业人才偏多,小米代表的是互联网行业,一个看重长远一个活在当下,一个行事严谨一个冒险激进,思维的不同直接导致产品理念产生冲突。即便小米具备硬件基因,进入陌生领域,也难免经历大大小小的坑,比如产品从实验室到代工厂是个巨大的坑。毕竟,双方磨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小米最重要的是对传统制造心存敬畏,周鸿祎从360特供机到奇酷的转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缺乏核心技术。小米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品牌,通过介入供应链的谈判,帮助生态链企业降低元器件采购成本,同时依托小米官网资源,一站式解决生态链企业销售、物流、售后等问题。尽管生态链企业操盘手在特定行业拥有丰富经验,但公司成立不久、团队人数有限,产品研发投入有限,往往为了赶产品进度而放弃专研新技术,只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微创新,借助小米电商渠道低价倾销,缺乏核心技术积累的产品含金量不高。
不少生态链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小米品牌加持,能否保持当前气势如虹的销量?当然不能,除了低价,小米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并没有实质创新,无法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最终沦为组装流水线。
三是产品品质不过关。即便小米缺乏核心技术,如果产品过硬也不至于遭致用户集体吐槽,小米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手环等畅销产品接连曝出产品质量问题,甚至连小米核心业务手机也无法幸免,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线的过度延伸,使小米自顾不暇,无法做到创业之初对手机的专注,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也就见怪不怪。
如今,小米产品越来越多,迭代越来越快,首当其冲的是影响质量。比如,号称“安卓小王子”的小米4C,连接出现解锁失灵等问题,这已经不是用户体验层面的问题,根源正是产品质量。同时,小米手机预装App越来越多,MIUI越做越臃肿,用户体验越来越差,早已背离“为发烧而生”的初衷,纯粹沦为小米生态的入口。
上周,小米“二号客服”周鸿祎再次把矛头指向雷军,建议他把心思放在产品上。“本来有一家企业我还是很推崇的,不忘初心,他们也许能把手机做得非常好,而且他们真的通过营销创新也做得非常好。但自打他们给自己做了一个很高融资额之后,变成了资本的奴隶。从旅行箱到旅行包,反正什么都做,这就给了华为巨大的机会。”
当晚,雷军在微博上自曝小米生态链产品将启用新的独立品牌,并专注于手机、电视和路由器三大核心业务,被外界解读为对周鸿祎的有力回击。无论是小米是时候改变还是打脸周鸿祎,雷军此举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2016年将是小米品牌变革的关键一年,也将决定小米未来走向,彻底摆脱“百货商店”的称号。
普通用户的心愿很简单,希望小米产品质量能够迈上新台阶,而不只是嘴上说说,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