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青年报社和阳光印网共同举办的“传统行业‘互联网+’高峰论坛”首期沙龙上,与会嘉宾围绕“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主题,就传统企业应当如何互联网化、风险投资如何看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会、传统企业怎样搭建互联网化转型的团队、如何利用互联网整合传统供应链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很多共性话题达成共识。
传统企业应不应该做“互联网+”?应当如何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传统企业怎么能不被互联网“带沟里”去?……1月16日,由北京青年报社和阳光印网共同举办的“传统行业‘互联网+’高峰论坛”首期“智囊沙龙”在北京青年报社举行,近40位各方代表汇集顶级智慧,探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当天的沙龙上,各方代表主要就上述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多方观点交锋碰撞,但在传统企业转型还要依靠传统企业家、要具有打破内部利益链条的变革力、要以用户的需求为本、看到互联网长尾效应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
转型:传统行业还要靠传统企业家
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是传统企业家自身进行转型还是依靠年轻人,或者是找人合作呢?针对这一问题,几位成功转型“互联网+”的传统行业企业家纷纷分享自己的经验,认为传统行业的转型,传统企业家具有难以比拟的经验、资源和优势,并非互联网创业者短时期内可以超越的。
阳光印网CEO张红梅在现场发言时表示:“传统行业互联网+不可能单靠互联网人干成,或者大学毕业生就能干成,因为产业的知识结构太丰富了,如果没有亲身管理过产供销,那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机会在哪儿、坑在哪儿、利润点在哪儿,因此根本不可能把供应链搭建起来。”
变革:通过新商业模式去掉中间链条
传统企业,尤其是已经较为成功的传统大型企业,在转型“互联网+”都必须要有很强的变革力。“互联网+”的本质是去掉中间环节,尽可能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实现速度效率的改善。在“去掉中间环节”一项上,势必会牵扯到企业已有的一些利益链条,这是最为隐蔽的变革环节,却是“互联网+”的必要一环。
曾在TCL工作过10年的长城会CEO郝义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每个传统企业经过几十年积累背后都有很多利益链条,要想把这些利益链条打消掉,单靠人的力量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结构,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去掉中间的链条,才能让企业无论在效率还是在成本结构方面有所提升。”
免费:“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想要“免费”,但是传统企业习惯了立竿见影的收益回报,那么传统企业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免费”的概念呢?清华大学经营管理学院全球高管项目主任狄瑞鹏教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得到了在场诸位嘉宾的认可。
在互联网中具有一种“长尾效应”,即尾部差异化的、少量的、后向的需求累加起来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这说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要转变商业模式和观念,在资本上舍得投入,在回报上耐得住性子。赛格立诺集团董事长陈川以自己的企业模式为例指出,“每座美印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免费解决方案。我们在全国开了17个公司,把复印机、打印机免费送给企业,从卖硬件向卖服务转型,又从服务向服务云平台转型,既帮助客户节省了很多成本,也提高了利润。”
用户:一切产品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转型都必须恪守以用户为本的理念。在沙龙现场,各位嘉宾提及最多的词就是“用户”。用户是一切产品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也是变革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就参与到整个商业过程中,最后还可以被进一步地挖掘。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数据交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曙东就表示:“我们要看准客户的需求,看准客户的需求才能给企业未来的市场把脉。经常说用户是核心,我们要为用户服务,我们也要增加客户的粘度。粘住用户还不是重点,还要与客户进行深度沟通,发现他的价值,把自己更多的产品卖给他,这样回归了商业的本质才能真正抓住客户的需求。”
现场热点
互联网平台谁都能做吗?
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连接传统企业,看似是最简单的传统企业“互联网+”项目了。各种平台例如淘宝网、携程网、找钢网的成功似乎给大家带来一种“做平台很容易”的感觉。但是,互联网平台真的是谁都能做得了的吗?
“我不觉得任何人都可以做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李晓东明确指出:“做平台的人一定要拥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平台连接供应商和客户,李晓东说,“做平台,或者搞定供应商,或者搞定客户,如果两种资源都能搞定,保证成功。”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案例,以自己中心联合承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例,会议吸引了大量的“客户”来到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平台,并以有资格进入这个平台为荣。
平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撮合型平台,另一种是闭环型平台。业之峰装饰集团董事长张钧表示,自己对前者不太看好,除非它能够产生新的复购率和新创的流量;而对后者则比较看好。“在互联网时代,客户群来来去去,如果无法打造真正能创造价值的链条、无法产生新的流量,只是倒买倒卖流量的话没有未来。”因为从商业的本质上来说,“没有创造价值”。可以看到,撮合型平台其实是李晓东提到的“没有资源的平台”,因而并不稳定。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陈曙东非常认同张钧的观点,她说,“撮合型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做的事;而闭环型平台,也就是智能工业或者行业中的泛电商平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形成的实体和虚拟经济业态之后的交易闭环。”
长城会CEO郝义则指出,如果没有能力自己搭建平台,也一定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拥抱平台,加入到平台,因为平台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生态,也是你全新的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东西。”
精彩交锋
传统产业转型先要理解互联网“玩法”
互联网+成为大势所趋。但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如何做互联网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仍是业界不断摸索解析的大课题,也是本届智囊沙龙的关注焦点。
过去一年多有不少貌似互联网化改造的产业,有的是直接新生出来,有的是经嫁接改造,却先后死掉了,其原因何在又说明了什么?“是因为它的门槛做得太低,只在很短的产业链条上,简单停留于交易的互联网化”,清华大学经营管理学院全球高管项目主任狄瑞鹏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产业“互联网+”改造,因为它不能带来或者彰显能够被市场所接受的真正价值。
在他看来,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造,绝对不是仅仅在技术上。“2B是转型改造的硬骨头,而难改恰恰是机会。今天给传统产业带来的福音是你必须得改,同时这样的改造交给纯IT技术行业来做,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没法理解,理解了他也做不到,因为产业环节太多。”他建议传统产业以全产业链条与信息技术结合,加上资本的力量,筑高核心竞争力的门槛,“实现现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最后的商业模式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孙璐认为,传统产业考虑转型,首先要理解互联网的“玩法”,但同时也一定要认清自己本身的行业价值、优势和定位所在。
他以有线电视行业举例介绍说,受到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冲击,有线电视的行业企业用户在下降。但仔细分析后可以看到,行业企业的内容目前看可能没有前者的好,但有线电视日开机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四五十,相比之下,各种盒子的月开机率才在10%左右。“我们的直播信号,我的流量是天生的,整个有线电视每天这么大的开机量,欠缺的只是变现能力,”因此在孙璐看来,搭建打造全国性有线电视平台,不失为其“互联网+”升级的优选举措。
所有的行业都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究竟未来谁会胜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李晓东指出,能源网、运输网以及信息网,这三大类网站或者说领域的融合,未来将具有极大的看点。从一些著名的企业案例也可以看到,包括百度做无人驾驶汽车,阿里在做物流,京东的物流做得非常好。
李晓东认为,怎样进行“互联网+”的转型,实际上不仅仅对于传统产业,同时对于包括互联网企业而言也都是全新的战略问题。“未来BAT的巨头胜出的也许不仅是它最初起步的搜索,胜出在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了快递和物流,也是有可能的。”
原声回放
互联网不是未来,未来是“互联网+”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数据交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曙东:有人将经济分成两部分,一种是实体经济,另外一种是虚拟经济。那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也就是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的转型。互联网不是未来,未来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后面的那个东西可能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一件事情。互联网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一条路,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是一杯醇香的茶中的茶叶,水才是真正能让这个茶叶形成茶水的部分。企业可以生存,是让我们迷恋的茶香和入口的茶水。
长城会联合CEO郝义:曾经有人问,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我说都无所谓,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最终要的是用户。因为用户的体验不仅仅仅需要硬件,也不仅仅只需要服务,需要硬件+服务全新的价值呈现出来。取得了这些用户需求以后企业应该再反过来定义自己的供应链,如何才是更有效的供应链。这里边不得不说平台的力量,很多传统企业多年的积累是有机会、有条件搭平台的,一定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拥抱平台,加入到平台,因为平台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生态,也是企业打造全新的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东西。
阳光印网创始人兼CEO张红梅:做产业互联网,我们首先要根植于我们想做的这件事情,但也不能抱住它不放,这样就没有未来,或者未来是有限的。我们还要扩充思路,让思路更开放。归根结底,“互联网+”的根本还是商业本质,同时要对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益好。
产业互联网化能不能有价值,看它给供应链的每一端有没有产生价值,如果都产生价值了就对了。但如果供应链两头都产生了价值,包括客户或者供应商都有受益,可是企业自己却在贴钱,这样的模式也不足取。
人物专访
向明:传统行业要转变沟通方式
作为首期“传统行业‘互联网+’”智囊沙龙的重要嘉宾,微影时代副总裁向明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行业企业家转型“互联网+”,关键是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互联网,充分了解网络特征、了解自己的产品或品牌。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引入不同的人、不同的合作方,打通线上、线下,全产业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转变心态进入互联网,“懂网民的需求、接地气的人更容易成功。”
“微票儿”可以让观众随时随地在微信或者QQ上购买电影票,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影片开场前再到达影院即可。仅成立两年,就已经对接了4500家电影院,超过1200个演出场馆,在向明看来,这是必然的。他说,对于文化娱乐类产品,“互联网+”体现了“链接”的重要功能,微票儿做到了准确地、透明地、快速地链接,因此可以实现现在的价值。
对于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向明认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变。首先,“互联网+”强调“用户画像”,即一类用户的共同特点,因此企业要对网民用户的画像充分了解。“传统行业只能把自己当成用户,来推测用户的需求。然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是及时的、双向的,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是利器,精准又实时。其次,传统行业要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从单向化向双向化发展。向明强调“互联网+”的产品,不是传统行业的“我生产什么,用户就得买什么”;而是要根据用户需求来生产、包装产品,从研发的过程中就带有用户的特点。向明将“互联网+”时代生产者和消费者看做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就是,时刻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第三,要“让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聚集的信息、渠道、口碑等优势。例如,传统行业可以和移动支付相结合,获取更大的便利。
记者手记
传统行业到底该怎样面对“互联网+”
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令传统产业特别是实体产业人心惶惶。不少互联网企业如阿里、腾讯的成功崛起,特别是传统服务业价值传递链的切割甚至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洗牌,令传统企业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这种境况下,许多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既害怕又向往,他们共同的疑问是,自己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互联网?
从这期“智囊沙龙”各方嘉宾的观点中,我们也许可以初见端倪。
互联网被称作新一次的技术革命,带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利用“互联网+”,可将所有生产要素打翻重新整合,实现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再造,去掉中间环节,消除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使价值创造者彰显价值创造力,让消费者获得实在的好处,实现供销双方的双赢。因此,传统产业在“互联网+”的形势之下,必须要搭上这趟快车。
但是,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改变“商业的本质”,无论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要发展,要融资,要成功,首先应当考虑是否符合商业本质、行业规律,而非有没有实现互联网+。作为企业来说,必须要创造价值,一些互联网企业的“烧钱”模式必然不会是长久之计;而寻求稳定的社会分工和价值的创造,实现供需双方的互惠,才是企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投资人寻找的也是最有商业价值的企业,而非“风口”和“概念”。传统企业要在变革中保持不变,不被“互联网+”的概念“带沟里”。
此外,传统产业无需害怕被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家领导传统产业仍然具有绝对优势。互联网创业者无法担任改变传统产业的重担,因为他们缺乏对传统行业的众多生产要素的理解、经验和能力,也欠缺传统产业拥有的资源、资金、资本的优势。因此,传统企业一旦乘上互联网+的快车,用好信息技术工具,就可以跟上互联网的速度,提高自己的竞争门槛,保持竞争优势。
论坛花絮
嘉宾“面对面”建群
组建“线上智囊团”
沙龙时间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众人期待多时的“面对面”建群,这也把整个活动推向一个“意外”的小高潮,手快的嘉宾更是“秒进”群里。按照群规,所有嘉宾的群昵称要注明实名及企业名称以方便线上识别和联系。用本届沙龙主持人姚长盛的话讲,“现在看到的年代与以前的年代已经大不相同”,企业与企业,人与人,资源与资源,连接的方式都在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短短几分钟,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跨领域跨地域的传统行业互联网+“线上智囊团”跃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