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相关机构预测,这已是一个60亿元规模的市场。但这个领域折射了中国医疗领域的一些现状,例如重治轻防,一个糖尿病患者由于平时没有很好地监控血糖,导致了糖尿病肾、糖尿病足、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等,而这笔费用已经不是普通的基础医保所能覆盖,这给患者及其家人带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鼠鼠便是患者之一,医学上规定的常规性测量是一日7次,从早餐开始,一直到睡前,餐前、餐后要测量看对比值。鼠鼠此前做化工工作,有一段时间,他忽然暴瘦,而且身体有各种不舒服,于是就去当地医院就诊,结果确诊患上糖尿病,而且被通知立即入院治疗。得知这样的结果,他感觉不可思议,因为印象中,这样的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尽管他遇到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大夫,每次查房都会告诫他如何科学饮食,如何在生活上配合调养,但是他还是通过网络恶补糖尿病的各种知识。
在某天,电脑屏幕上弹出一个血糖仪小广告,诉求点是试纸售价0.99元一片,这时,已经辞职的鼠鼠觉得与常规3元一片的试纸相比,这个血糖仪能帮他省下不少费用。“原来3元一片,一天测量7次的话,平均每天21元,如果是0.99元,一天的试纸花费近7元。”鼠鼠回忆,就这样,他成了智能血糖仪糖大夫的第一批用户。
“如果不是考虑对业界的影响过大,我们对于血糖仪和试纸都想做降低费用的定价。”糖大夫的产品负责人邱凯告诉记者,这款在腾讯内部孵化的智能医疗硬件,一开始行业内很多人也看不懂,但听了他们的逻辑:除了一款较为准确、好用的智能医疗产品外,后面连接了亲人、医生和保险三方后,都开始转向支持这个项目。
「连接」可能比「好用」更重要
邱凯最初想做的是一个比市面上任何血糖仪都好用的产品,他此前的工作与互联网安全相关,从得知其老丈人得了糖尿病便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领域,但是很快他发现,普通血糖仪“像BP机一样难用”。
例如,常见的血糖仪测出数值后用纸笔做记录,另一种是测完后需要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导出数据,还有一种是测完后与APP同步,邱凯认为,第一种的问题是测完后手工记录太原始,且数据不易保存,后两种的问题是,病患群体以老年人居多,要学会操作还需要家里年轻人的“培训”。彼时,在腾讯内部有一个共识:下一波朝阳产业应该是物联网,而且,糖尿病病患数近几年一直在上升,已经形成了一个每年60亿规模的产业。
糖大夫正是从传统血糖仪的诸多痛点入手,例如数据记录不方便,数据化存储不便,以及操作繁琐等痛点,但就像iWhatch首先要是款准确的手表一样,糖大夫也要把测量的精准度做好。其实,经过多年的竞争和发展,各种家用血糖仪的测试技术已经不相上下,所以,最初糖大夫在智能硬件上整合了相关技术在产品上,例如血液的自我测量中,一般运用电化学原理,通过试纸中预先存放的酶与患者的指血反应,指血中糖的不同含量与酶结合,产生不同的数值。与普通血糖仪不同,糖大夫每测一次,就自动把数值同步在一张日历界面上,这样,患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询自己的血糖数据。
此外,这款产品从开始开发起,就与传统医疗器械的在实验室里完成的情形不一样:糖大夫通过建立糖友微信群,实时收集病患的各种意见。
现在,每个日历表格的右下角有一个小三角,这个设计与鼠鼠相关。作为第一批用户,鼠鼠在某天被拉入糖大夫组建的“糖友群”,在7×24小时的时间内,邱凯和他的团队的其它人都泡在里面,不仅贴身了解糖友的真正需求,同时产品团队还兼在线客服。鼠鼠说,最初的产品在某个时段只能记录一次血糖,但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太适用,例如怀疑某次的血液测量不准,有些患者是愿意多测几次的,于是,鼠鼠提出改进建议。
邱凯认为,虽然他和他的团队做过上亿用户的产品,但是糖尿病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要用技术去实现这款血糖仪的用途,必须要与病患做直接的沟通,泡微信群、琢磨病友成了这个团队每天必做功课。鼠鼠的建议最终被采纳,表现在记录血糖表格的呈现形式在表格右下角加了一个小三角,以供同一时段多次测量的病人记录数据。
虽然微信群对糖大夫做产品研发有很大帮助,但是,许多老年患者并没有使用微信的能力,于是,糖友群里有诸多的用户是糖友家里的年轻人,在关注糖大夫的微信公众号以后,家里人可以实时获取病患的血糖数据。一次,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女孩收到医生的预警电话,说她的姥姥已经连续7天没有测血糖,这位年轻人立即打电话过去,原来是老人家住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那几天家里的WiFi突然中断,但老人却丝毫没有察觉,针对这样的用户需求,糖大夫内置了SIM卡。
鼠鼠的数据则是被东北的父母实时掌握,而他的一个朋友在北京站工作,老家山东有一个一型糖尿病患儿,与二型不同,一型为先天型,平时在控糖上更为重要,吃饭都要用容器测好数量,多吃“一粒米”血糖立即升高,鼠鼠说,这 个孩子还属于“一型脆型”患者,所谓的脆型,便是血糖数值会突发升高。2015年12月17日,原本约好要与鼠鼠一起见记者的那位朋友从微信端监控到孩子的血糖忽然偏高,便匆匆赶回老家。鼠鼠说,这位患者的妈妈10来年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常常在半夜上好闹钟,起来给孩子测血糖。
“最先,我们是想做一个好用的智能血糖仪,但后来我们发现,与好用的血糖仪相比,后面的连接功能更为重要。”邱凯总结。
技术背后的人性
正是发现连接的属性,让糖大夫团队对产品多了些不一样的诠释,邱凯分析:“连接的链路分为4个,一是糖友与亲人的连接,二是医生和病人的连接,三是病人和保险的连接,四是糖友与糖友的连接,这种产品形态在全球应该是首例。”
在与医院的连接上,糖大夫后台筛选病患数据,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最严重者才匹配到专家型大夫,而其他的普通问题则由像“资深护士长”这样级别的人解决,这种做法为传统医疗领域里说了多年的分级治疗,目前正由糖大夫这样的智能硬件产品在实现。
目前,在打通医院资源的工作上,糖大夫选择与丁香园合作,其上派出了一支专业化的糖尿病诊断团队,一个大夫控制着几百个病人的情况,经过系统的筛选,来判断是否应该人工干预,邱凯的设想是在未来有更多的医院接入进来,他透露,传统的方式也是医生让每一个患者回去自己测血糖、做记录,拿着数据来就诊,糖大夫呈现的是一种智能化的数据,医生可以实时掌控,或者当糖友们在问诊时,医生通过电脑调取,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还改变了问诊流程。
2015年12月初的中日友好医院,一位大夫打开电脑,看到她的一位老患者早餐后的血糖在15.4,便在中午拨通了患者的电话进行询问。这位大夫认为,糖尿病患者只要控糖做得好,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传统的病患之所以没有持续去监测血糖存在着很多原因:没有亲人的关爱、发现异常得不到医疗资源实时的帮助、还有就是,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孤立的存在。
现在,在糖友微信群里,全国各地的糖友在一起,交流控糖心得,精神上相互鼓励和慰藉,鼠鼠为其中的一个群主,他说,糖大夫为了鼓励大家做好平时的血糖监测,做了一定的奖励机制:只要在群里连续晒满50次数值,便能免费获取50片测试试纸,统计的工作,则由各个群主进行。邱凯说,他通过对医院诊室的观察发现,有些病患提交的手动数据并不准确,不是因为普通血糖仪水平不够,而是他们害怕血糖没控制好被大夫当面责备,“这个群体是有尊严的”。
在糖尿病领域,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重治轻防,邱凯觉得这样很不正常,他说国外很多做法都是重防轻治,除了利用群体的力量去提振糖友们平时监测血糖的工作,还有一种方式便是用互联网保险的方式来鼓励大家积极测量,这其实是针对这个群体的商业保险的新玩法。在过去,糖尿病人享受基础医疗保险,报销医药费和诊疗费,但是商业保险一般不会售卖给糖尿病患者,因为由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肾、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脏问题才是最花钱的部分,一个糖尿病肾的透析费用一年为6万,这一块在商业医保上是缺失的。
糖大夫联合众安保险推出了一款“糖小贝”的商业保险,将传统商业保险的事后补偿转变为“根据病人控糖的情况做浮动保额”, “糖小贝”在患者买血糖仪时免费赠送,有一个基础的保额,如果患者每天都测量血糖,并且血糖值都是正常的,就会不定期递增100元的保额,在这种机制的鼓励下,糖友的微信群里不仅每天有人晒监测血糖的数值,而且还晒保额增加的数额。
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这个费用并不在基础医保范围内,这时,糖小贝会依据患者平时控糖所获取的保额得到相应额度的治疗费。“我们的目的是想通过各种机制帮助糖友控糖,我甚至认为糖大夫不应该叫血糖仪,而是叫控糖仪。”邱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