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申报的“基于RFID技术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识别装置”(ZL 2015 2 0690060.0)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这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建筑工业化领域获授权的第2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实用新型专利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彧总工、戴一鸣院长及卢伟煌首席总工共同研发。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需要对预制建筑构件进行有效识别,同时在建筑物的运行使用阶段,预制建筑构件的可识别性可大大方便建筑物的维护工作。采用RFID标签标识建筑构件,可以实现构件的非接触识别。
建筑的使用寿命通常为50~70年,如采用有源RFID标签则在电源的更换上存在困难。同时构成建筑物的预制构件数量多、密集度大,RFID标签的成本对建筑构件识别系统的总成本影响较大。因此,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预制装配式建筑领域应用RFID技术以无源RFID标签为主。
由于房屋建造和使用的特点,识别操作人员需要在一定的距离上进行作业。当前的无源RFID识别技术中,阅读器端由天线形成的感应磁场具有一定的分布角度,如果识别距离越大则相应的感应区域也越大。如果在阅读器端同时获得多个构件的应答信息,则阅读器端无法辨别确认,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在预制装配式建筑领域,RFID识别距离通常需要在2~5m范围。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区域预制构件RFID标签的密度是在分米级别上。因此,在感应磁场分布角度一定的情况下,预制构件的RFID识别距离和RFID标签的密度分布就成为一对矛盾。
专利证书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RFID阅读器与发射天线分离,并在发射天线上设置可伸缩的装置,同时在RFID阅读器与发射天线间设置传输单元(有线或无线均可),成功地解决了上述困难,实现基于RFID技术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可靠识别。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鼓励科研创新,并积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也将继续在专利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专有技术,为构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