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5年“智慧城市”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智慧城市社会化落实层面的规范模式,PPP项目被重点提及。代表委员们纷纷通过提交提案、议案等方式为PPP立法献计谏言。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在近一年的落实过程中,作为一种公私合作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机制,PPP模式却因种种问题陷入困境。
模式受捧成两会焦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通过提交提案、议案等方式为PPP立法,并呼吁规范推进PPP落地。其实,作为一种公私合作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机制,PPP模式自2015年被政府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一时间,地方政府积极跟进,纷纷推出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项目。据获悉,目前财政部条法司和财政部金融司正在积极调研、加快推进PPP立法相关工作。而近期由财政部PPP中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密集召开的PPP立法研讨会也释放出鲜明的信号:PPP立法工作已经驶入“快车道”。
落地遇阻存3大难点
据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递交的《关于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案表示,各级地方政府虽积极响应,但地方政府在推广PPP面临“观念认识转变难、规范推广运用难、社会资本寻求难、工作协调推进难、操作实施过程难、传统银行融资渠道通畅难”等困难。
提案指出,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是主要问题之一。提案称,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PPP的统一法律法规和规范。当前的规则设置常常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主管部门在各自管理范围内做出的规定,大多仅限于某个行业、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有的法规过多重视自身管理的需要、导致部门法规间存在冲突,难以有效衔接。
在另一份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元提交的《关于加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立法》的议案中,对方表示,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列为推介、示范的2762个PPP项目中,虽然拟投资额达4.95万亿元,但签约率仅20%左右,PPP项目落地成活率太低。不能满足当前大量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求。
智慧停车或为最佳“范本”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之一,去年8月,一条由发改委联合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公安部、银监会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让原本没有规范的PPP模式在智慧停车落实中有了明确的方向。
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PPP模式,可以使得有充裕的资金去开发一些拥有高技术的停车场。以目前国内最大的智慧停车企业ETCP为例,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该企业建立起一套集查询、预订、缴费、错时停车一体化的云停车服务平台,进而提高停车场管理水平、解决用户停车痛点。
由于PPP模式在该行业被规范化后,加之强大的市场需求,智慧停车在国内得到了急速发展,其行业的领军企业更实现了智慧停车场数量上百倍的增长。在其他行业尚未有明确规范的PPP模式下,智慧停车行业的发展规律或为其他行业的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