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精神,按照国家建立追溯制度,企业建立追溯体系,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的工作原则,现就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提出如下意见:(其中与食品溯源最相关的内容是第十、第十一点)
十、鼓励生产经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作为第三方,为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产品追溯专业服务。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得强制要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接受指定的专业信息技术企业的追溯服务。
十一、支持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搭建追溯信息查询平台,推动协会、企业、政府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难点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国家质检总局在2003年就启动了“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国内部分蔬菜、牛肉产品开始拥有属于自己身份证。自2003年开始,我国不断推动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追溯技术也取得较大的改新,尤其是RFID技术引入食品溯源,为“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制建设提供无限可能。但是事实与之相违,食品溯源并没有因RFID技术而实现质的突破,相关溯源机制的发展缓慢,市场秩序依旧混乱。那么,建立完整的食品可追溯体系究竟有什么难点呢?
一、市场不规范、监管不健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是面对良性的食品溯源机制,而乱贴溯源码,低价出售信息混乱溯源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使得溯源码成为了万能钥匙,既让消费者深受其害,又加大监管部门查处难度。媒体曾经曝光,企业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产地等追溯信息竟然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
食品全程可追溯的意义在于,消费者所购食品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追溯到具体出现问题的环节,并明确涉事企业或责任人。然而,这种看上去“马后炮”的系统,对于消费者来说,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复杂化,使得消费者对获取终端产品的安全信息也变得愈发困难,但屡出问题的背后是溯源信息存在造假或者监管不严。可是追溯系统的建立是公推的食品安全之路,但前提必须是所有的记录都是真实的。
“裸奔者”也好,“伪装者”也罢,在消费者如今已经越来越难直接对接生产者的背景下,一条完整的溯源信息,除了有尽量详尽的环节记录外,信息的准确度更为重要,否则将无法实现其“确责”和“召回”的意义。
二、追溯成本压力尚难化解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市场主管合伙人谢小舟介绍,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能够理清生产环节各相关主体的职责,明确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追踪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正确定位问题责任方,从而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却并非易事。而记者针对“食品可追溯体系在国内建立的难度以及建立的相关程度”采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相关人士,截至发稿,仍未得到任何回复。
“去年,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在部分婴幼儿乳粉企业中试点推行。”业内人士表示,全面推行可追溯体系还需要解决成本、标准以及消费者认可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表示,对大型企业来说,通过连年的完善以及成本摊销,压力尚可以化解,而对中小企业来说,“临时抱佛脚”式的对接追溯系统方式则意味着不小的成本。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曾表示,国内食品追溯的产品编码和追溯标准规范比较混乱,增加了企业建设追溯体系的负担,抑制了消费者追溯积极性,阻碍了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和互解析,影响了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社会共治。
消费者对可追溯体系的接受、认可、使用,也需要进一步通过宣传普及。
三、追溯链条不统一妨碍追溯
如今,不少地区开始利用地方法规的形式,试图突破一些障碍。今年4月份,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阎祖强在做客“2015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上海力争利用地方法规,明确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品种范围、信息公开范围。同时,上海今年准备依靠云技术和大数据,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大平台,统一食品商品代码,进沪产品实现代码追溯。
据介绍,《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已呼之欲出,拟追溯范围主要涵盖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类别的食品。
不过,阎祖强亦曾坦言,从整个追溯链看,目前还有分割。不同部门的追溯代码不一致,可能导致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环节,存在需要重新整合的接口。而现在,农业部门的条形码和商务部门规定的条形码也不完全一致,可能出现一件商品有几个代码,给追溯过程带来障碍。
在此前《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上,就有与会代表提出,全面建立追溯体系的难度较大:例如蔬菜和水产品追溯起来难度就很大,因为这些商品以散装形式售卖,很难安装可追溯系统的“载体”;哪些信息对消费者公开,哪些对监管部门公开,企业履行义务所提高的成本是否会转嫁给消费者,仍需要讨论。
而不同企业发展水平和生产经营特点并不相同,现阶段也恐怕很难将所有食品及相关生产经营者纳入《办法》规定的范围,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建议,应做好充分调研,分“马上”和“将来”两步分批、分范围落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
痛点
食品溯源是一个大的工程,它涉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因此需要平台化的方式支撑。目前食品溯源的平台模式分为:企业自建类平台、政府组建类平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支持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搭建追溯信息查询平台。但这两种性质的追溯平台,有各自的优势,但却有着很大的不足。
企业自建类平台,系统由企业自行搭载和维护,数据实时管理和挖掘,提高企业产品流转效能,并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不足之处是投入大、维护多、前期产出少,适合实力雄厚的知名品牌,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负担。
公共建设类平台,多数由民资第三方搭建,借助专业化、流程化和规模化实现平台资源的共享共用,以提供服务为主,包括产品服务和数据服务,如防伪标签,数据存储、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并提供流量引导服务。由于需求方的成本从一次性投入转变为分期的服务费用,设备的运维由平台负责,又有专人培训,大大减少了前期投入,降低了技术门槛。非常适合有防伪溯源需求的中小型企业。这类平台有两点不足:一是权威性和影响力有限,缺少政府背书,即公信力不足;二是企业的信任度不够,一者产品数据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交付时存在顾虑,二者积累的数据和流量在使用上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企业融入平台时所担忧的部分。这两点是制约公共平台发展的最大瓶颈。
政府组建类平台,由政府出面主导实施,最具公信力。面向全行业,全社会,基本免费。可以分为国家级平台和地方级平台。政府平台现阶段的重点在于事后追溯,而非事前防伪,因此适用性有一定局限;企业考虑到经营需要和政府监管,往往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也导致政府平台推广缓慢。目前此类平台主要采用一维码和二维码技术,这两项技术足以解决批量产品的追溯需求,且成本低廉,而RFID作为更为精准的身份标记技术,成本较高,目前在此类平台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影响有限。
方法
深圳市杰瑞特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维良先生表示:
食品安全溯源问题,从我们一进入这个射频这个行业,作为RFID产业的一部分,就从来没有在耳边断过,但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企业这些年做了多少的项目,出了多少的货,参与了关于溯源的多少议题,真正为社会,为企业,为老百姓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我表示怀疑态度。我们这个行业,切忌空谈,耽误时间不说,企业也没产生利润,难道不是吗?
食品安全的溯源,我觉得要分来来谈,一是国家层面上的食品安全溯源,另一个是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维护客户而出发的食品安全溯源。大家都知道,相对于欧美,我们在RFID的相关很多法律法规甚至标准,议案,流程等等很多问题上较为欠缺,不完善,这样会导致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很被动,行业,市场也得不到更为健康的发展。但是企业这个组织不能等,政府不搭台,那企业就得自己搭台,因为企业要生存,企业要面对竞争。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例如我们熟悉的茅台,五粮液,一早就干起了产品溯源的事情,还有包括杰瑞特科技/驭景科技长时间经营的动物追溯管理,我们所接触的猪场,各养殖户,各养殖公司,动物器械公司,很多也都在干着溯源的管理。这些也都是食品溯源的一个部分。
所幸,我们看到了政府相关部分在努力,很多的试点也在陆陆续续地开展,各种扶持招标每天都能看得到,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很多的地方部门的畜牧局就在不断地推进生猪溯源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在招标文件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开放,领先,平台信息化,产品电子化等设计理念,这就是进步嘛,终究企业搭的小台,政府搭的才是大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民众受益。
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产品总监蔡冠祥先生表示:
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实施标准的食品溯源体系,目前普及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假溯源鱼目混珠
市场上溯源平台鱼目混珠的乱象,主要是一些企业在做假溯源,究其原因,要做真正的溯源,对于企业来说,会增加企业运作成本,也会把企业的内部矛盾升化加剧,又迫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选择用假溯源来蒙混过关。
二.消费者无法辨别真假
尽管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的日常息息相关,但真正对吃进嘴里的东西,消费者并不会一一分辨其来龙去脉,少了像孙悟空的金晴火眼帮助他们辨别真假,不知道怎样辨别食品的真假,也不知道具体通过哪一个平台得到的追溯信息才是真实可靠。
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利用异构标识识别、转换、发现技术:
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食品溯源方面主要采用异构标识识别、转换技术,通过算法进行异构标识匹配,识别不同标识所对应的类型,然后将非URI形式的物联网标识转化为URI形式的标识,从而实现食品信息的搜索、查询、数据记录与应用。
食品企业接入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能直接使用该技术,无须自建溯源系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效促进企业开展食品溯源工作;另一方面,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具有权威性、溯源体系标准化、标识样式多样化等特点,以普遍使用的二维码标识为例,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获取溯源信息,不必再为辨别食品真伪烦恼,而且操作简便。
此外,在今年8月18日举行的2016深圳国际物联网与智慧中国博览会上,将会汇集国内外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来到深圳,其中包括成功实施过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食品流通追溯体系项目的企业,比如:中山达华、航天信息、凯路威、孚恩电子等,也有相关的技术方案和产品提供商。本届博览会将会为食品溯源系统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实现企业合作,共推追溯平台创造良好的条件。
(rfid世界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