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便进入自动化及物联网领域,并于2012年与几位“战友”共同创立北京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之旅,那年我31岁。虽然这是条坎坷之路,但我依然不后悔做出那个抉择。
北京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赛佰特”)所进入的工业机器人行业,面临国内底子薄、起步晚及进口垄断的多重压力。赛佰特面临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严峻考验,也包括对我个人的历练。
我记得,2000年前后,国内中粮、蒙牛、伊利等大公司陆续开始自动化改造,那时国内还未有成套的解决方案,所有改造都以国外机器人为主,价格非常昂贵,直到2010年以后国产机器人异军突起,局面才有所改观。
这意味着做这个行业,要一份坚持,挺过去了就会云开雾散。
科技压阵
我们公司有两个事业部,一是物联网领域,另一个是机器人领域,后者由我主抓,去年公司机器人销售额为4500万元,今年预计做到8000万元,营收这几年一直都在增长,利润则是从负渐渐变为正的艰辛过程。
我们2011年开始筹备涉足工业机器人,2012年正式成立赛佰特。刚起步时,当时有一个想法:吃透机器人核心技术,将码垛机器人产品化。但实际上我们在给客户做自动化系统改造时发现,除了机器人外,配套设备看着简单,但现场使用时却有不少细节需要处理好。比如饲料有颗粒和粉末,预混料中含有沸石粉致堆积凝固等都需要我们去解决,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最终赛佰特完成了化工(化肥、饲料、水泥)、食品(酒水、方便面、奶业、大米、面粉)等多个行业的自动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控制器系统及加减速算法等一系列专利技术优势,使赛佰特码垛机器人系统非常稳定、高效。
赛佰特机器人技术都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友东博士把控,品质好主要在于控制器的软件系统,加减数算我们做的非常好,很简单的例子,人的手臂正常是直上直下的,机器人最优的其实是走弧线。我们技术团队有20多人,整个公司110人。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6%。
除了控制器是自主研发的,降低了一些成本外,我们公司的产品如今拥有区别于国外机器人产品的三大核心优势:90公斤码垛机器人每小时耗电3.8度,非常省电;整个系统免维护,标配自动润滑系统等;产品的整个界面十分“友好”,所有操作都是“傻瓜”式纯中文界面,对于中国工人来说更易熟练操作。
从2011年起短暂又漫长的三年多时间里,赛佰特从最初十人企业到如今的百人团队;从初期五十万增资至两千四百万,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北京科委等多个项目的资金支持;从工厂小院发展成一中心两工厂的集团化雏形。赛佰特先后成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多角度构建企业资本架构的同时,赛佰特已开始了筹备上市之路。
中标正大的效应
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目前十分激烈,我个人认为国产机器人的发展,被国人所青睐还需一个过程。寻找客户工作没有捷径,我们前50个订单都是通过参加行业会议熟悉客户,一个单子一个单子啃出来的。幸运的是,作为技术型初创企业,我们想开拓市场,迫切需要有个知名企业做样本时,“正大饲料”成为我们第一个标志企业客户。
每每想起整个推动过程对我都是一次鼓舞。初期接触并不乐观,对于初创期的赛佰特,“正大”负责人非常审慎。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正大”负责人出于对有理想有干劲年轻人创业的鼓励,给予我们一个机会,正大负责人同意来公司考察参观。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们没有资金租好的厂房,就租了一个比较大的类似于库房的地方,当时“正大”负责人考察时,大雨初歇,外边的雨水都灌进了厂房,水深将到膝盖的程度,对方幽默地说这是他大半辈子以来见过的条件最差的厂房。
而后是技术交流,我们在技术层面打动了对方。终于,我们第一台码垛机器人,在正大子公司有了“品质测试“的机会,这是意味着市场对赛佰特的第一次选择。一年期的考核结果竟是我们的机器人:“很好”,这为我们赢得了正大的长期信任。至今,我们的产品已服务于正大众多下属企业。
而今,赛佰特的身影频繁活跃于各行业展会、项目招标会、客户应用现场,由点到面,逐步形成覆盖全国市场的服务营销体系及遍布多省市的客户网络。赛佰特已逐步成长为国内自动化末端物流及仓储领域的翘楚。
“十字路口”
如今的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它与1990年代国内汽车、家电行业极为类似,那时国内这两种产品基本依赖进口;然而,在国家层面重点支持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如今家电业国产品牌林立,而与之反差很大的是,如今中国汽车行业所有高端市场都被“舶来品”占据,国内有些知名品牌也多为外国投资、合资方式,国内独立自主品牌仍未摘掉低端廉价的标签。
我认为,差就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发展依赖于政策层面的长期支持。未来应依赖于同行企业的奋发并举,依赖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
自从习近平主席讲话提出发展机器人产业后,这两年,投资机构纷纷进驻,各地产业园积极引入,在百花齐放的同时,间接导致了国内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加剧。而且国外企业凭借拥有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技术垄断,对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零部件采购价格和成品销售价双重打压,致使国内企业采购外资全套零部件之后,生产成本接近国外直接采购机器人整机价格。我认为想彻底扭转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双重竞争局面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攻克及推动集群化政策的产业引导;通过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校企联合、政企联合,着眼于技术,立足于市场,逐步扩大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最终走出国门。此外,我个人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相关技术的革新,往往开始于工业,立足于工业,而后通过相关技术转化应用于民用领域。目前,国内众多定位于C端零售市场的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较大层面上获得了政策扶持。然而,除了满足“小众人群”的需求外,对于民族产业,尤其是对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产业升级又意味着什么?在此,我想呼吁:请国家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关注。毕竟工业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十字路口”,如何打破进口关键零部件的垄断,实现有效利润;如何疏导国内机器人企业一哄而上的局面;如何分配政策红利的重点方向;如何快速形成一批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改造升级的机器人产品及系统化解决方案;如何让政策走下圣坛,走进企业;这些都是一个产业复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