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FC和二维码的对抗 最终归宿或是“全支付”场景
作者:本站收录
时间:2016-08-29 08:39:16
2016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纷繁多样的一年,由于Apple Pay的入华,原本不温不火的NFC支付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与二维码支付展开了正面对抗。三星、华为、小米等各大手机厂商的入局,让产业话语权更加偏向于终端厂商,就连互联网巨头支付宝也不得不屈尊,与华为、三星合作推动扫码支付发展。与此同时,银联云闪付产品系列的加码、三星MST技术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政策的开放等等都让整个产业呈现一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但金玉其外,仍有败絮其中。
关键词: NFC 二维码 全支付

  2016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纷繁多样的一年,由于Apple Pay的入华,原本不温不火的NFC支付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与二维码支付展开了正面对抗。三星、华为、小米等各大手机厂商的入局,让产业话语权更加偏向于终端厂商,就连互联网巨头支付宝也不得不屈尊,与华为、三星合作推动扫码支付发展。与此同时,银联云闪付产品系列的加码、三星MST技术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政策的开放等等都让整个产业呈现一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但金玉其外,仍有败絮其中。

  NFC、二维码、磁条,技术之间的对抗

  在移动支付的发展过程中,NFC与二维码之间的对抗是长期的话题。NFC技术自从2003年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3个年头,从中国移动、诺基亚在厦门、广州、北京首次NFC移动支付试点的2007年,到现在也已经9个年头,但是NFC却仍然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市场普适度。今年Apple Pay的入华,教育了广大用户什么是线下近场支付,推动了国内NFC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Apple Pay的表现也令不少人颇为失望——使用的场景严重不足,截至2015年末的统计数据现实,我国有约2280万台POS终端中,具有NFC功能的只占了约30%的比例,这就意味着还有70%的POS终端,需要用每台1500元左右的成本去更换或每台500元去升级。海量的工程,天文数字般的成本投入,靠改造POS终端来推进近场支付,道阻且长。也正是因为场景和终端的不足,造成NFC支付被后来居上的二维码所赶超。

  二维码支付在微信和支付宝两个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成为国内移动支付的主流技术。相对于NFC技术,二维码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高,可以普适在任一智能手机中,通过APP快速实现扫码支付、P2P支付。一直备受NFC阵营诟病的安全性问题,也随着支付场景的逐渐丰富和多种安全技术复合鉴权而弱化。但是,依然有太多的商家不能使用扫码支付,增设一台扫码枪需要100元的成本是一个原因,漫长的铺设和改造周期也是一个原因。

  NFC与二维码的对抗一直是移动支付行业的热点话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任何POS终端都支持磁条,三星的MST技术让磁条相关支付技术也成为了一个热点。所有POS终端的支持,没有任何终端改造要求,一度让业界认为MST将会赶超NFC与二维码,成为最为普适的支付技术。但是任何技术都存在短板,二维码的P2P支付MST无法完成;全球芯片迁移大潮流,从卡片和POS终端上开始淘汰磁条,导致MST技术未来发展受限。此外,Samsung Pay的MST解决方案只提供给三星部分机型的用户,这就意味着,如果用户想享受移动“全支付”,必须花费4000+的费用去更换新型手机终端,这并不现实。

NFC和二维码的对抗  最终归宿或是“全支付”场景

  三种现行的移动支付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目前市场拥有各自的立身之道,但移动支付的关键不是支付技术本身,而是为支付场景服务。越加细化越加垂直领域的支付场景需求,就越来越考验支付技术的更进。

  多样场景需求 单一技术无法满足

  移动支付的最终使命是替代钱包,完成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支付场景。但随着移动支付越来越多的细化场景,多样而又复杂的场景,使得单一技术难以完成移动支付的最终使命。

  Apple Pay给NFC技术带来了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应用,但现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移动支付时代,NFC对POS终端的高要求与强依赖,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P2P交易变得异常困难。

  而承载扫码支付的二维码技术,优势是可以完成屏幕之间的互动,P2P交易变得轻而易举,但是对网络的完全依赖也使得这一技术在很多无网络场景中有点“够不着”。可在交易速度上,二维码始终无法赶超NFC,移动支付在很多环节是分表必争的,比如交通领域场景,特别是人流量较大的地铁和讲究上下车速度的公交——谁要是在高峰时段,在闸机口或者公交刷卡机前多停留5秒铁定招骂。虽然二维码支付应用一直在致力于在交通支付领域,并且杭州地区公交已经上线,但仍然无法在人流量巨大的地铁大量应用,只能作为辅助支付技术。

  而MST,虽然在支付上通吃了所有POS机,但它也只能限于在POS场景中使用,交通、门禁等场景更是不太可能,同时和NFC一样,MST无法覆盖个人对个人之间的支付场景。

  如果一个移动支付产品无法把钱包替代掉,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基于此,倚靠单一技术的移动支付产品会无法满足各种场景的需求,多技术融合将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多技术融合“全支付”场景或是未来

  在经过多年的技术对抗和场景融合,行业各方似乎更加懂得了技术融合的重要性,“全支付”场景概念开始兴起。最近出炉的一项美国权威机构ACG的调查数据中显示, Samsung Pay用户92%的满意度远高于Apple Pay 用户的84%。Apple Pay的NFC+指纹识别+Token是一种安全保障方式,但是在支付的渠道上,仍然只支持NFC,应用场景少。而Samsung Pay融合了NFC、MST两大技术,最近还与支付宝达成合作,也能支持二维码支付了,多方融合以达成“替代钱包”的目标这是Samsung Pay满意度较高的一大原因。

  从Samsung Pay的技术手段我们不难看出,三星不但看准了融合支付的必要性和优势,还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融合支付、全支付,但只在三星部分机型上使用的局限性,使得绝大多数用户不能享受“移动全支付”的便捷。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有志于替代钱包的可穿戴支付也成为了移动支付的一大行业热点。其实,可穿戴确实是解决“移动全支付”的一大途径,普适绝大多数用户手中现有的机型、无需更换手机设备,这是可穿戴支付设备的绝对优势。但目前可穿戴支付产品发行之后,普遍存在激活率、活跃度低的现象,“见光死”成了可穿戴支付设备的常规命运,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使用了应用场景狭窄的NFC支付技术为基础,想融合MST,技术上不可行;仅融合二维码支付,又和手机功能区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制造商均无法合理解决“全支付”问题。

  任何技术的存在都有它特殊的意义,NFC、二维码、MST等支付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场景,此外,业界一些创业型公司,研发了不少专利支付技术,这些技术也有着现有主流技术无法匹及的功能和解决支付问题的能力,不可小觑。如何将各种支付技术融入到一个产品形态之中实现“全支付”场景,这将会是未来支付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一篇:博思得刘方:探物流信息化之变革与发展 下一篇:数字化/工业4.0:德国北威州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