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近8年的全球物联网竞合 中国物联网的优势和短板
作者:本站采编
时间:2016-10-24 08:53:43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物联网确定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 传感器 物联网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物联网确定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0月30日,由工信部、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将在无锡举行,这是物联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博览会。来自国内外的500家知名物联网企业、约1000位业界精英将出席大会,预计参观人次达8万人。

  在全球物联网发展竞争中,中国见势早、布局快,跻身这场与世界同线起跑的较量。在这一轮历时近8年的物联网竞合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哪些优势?仍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把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全球最大物联网应用市场八年磨砺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预言:“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美、欧、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已把物联网视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发展动力的战略重点,分别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发展战略。

  2009年8月,国务院提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随后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全面布局启动,并在无锡设立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传感网产业创新示范区,推动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介绍,在全球物联网发展格局中,我国见势早,布局快,政策扶持力度大,基本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同线起跑的机会。

  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M2M(机器对机器之间的连接与通信)连接数突破1亿,占世界总量3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物联网盈利规模仅次于美国。

  新华通讯社作为我国首批国家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连续6年研究、发布《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报》),目前已成为观察我国物联网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年报》分析认为,我国物联网以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的积极进展。

  国家战略清晰。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产业政策,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渐成趋势。

  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产业政策与发展实际的契合匹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会同江苏省政府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持续探索省、部合作机制,围绕物联网示范区建设,以及物联网创新能力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规模应用推广等关键问题,协同发力破解。

  积极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有力把握物联网标准话语权。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卢希副司长说,我国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重点运用国际标准立项,并在ISO/IEC、IEEE、ITU等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ISO/IEC20005、ITU-TY.2060、IEEE802.15.4c等标准的主要编制工作,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显著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我国已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包括以感知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

  我国物联网技术持续深化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双向融合”不断增强。

  超过400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安全、医疗等民生领域开展“智慧”布局,当前我国交通、环保、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影响之广、规模之大全球罕见。

  从2010年的“政策引领”,到2013年的“应用示范”,再到2015年的“融合发展”,《年报》研究人员、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首席分析师周国洪认为,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已初步确立了政策供给、标准制定、协同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系统性竞争优势。

  以示范引领从技术到应用跨越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无锡市经信委主任高亚光分析认为,物联网是对传感、嵌入式、通信、系统集成以及网络安全等各种技术的系统性整合与重构,它要在纷繁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建立对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它的应用需要深度融入到现有的工业、农业、交通以及城市管理体系中去。因此,从技术突破到真正大规模的广泛应用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金伟认为,关键在于要实现从技术到应用的艰难跨越。各种信息技术如何协同化、一体化应用?技术方案如何落实为实施项目?市场需求如何培育与满足?示范工程如何复制推广?一系列的难题亟待破解。

  无锡作为我国物联网的首航之城,明确提出,以应用示范项目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市场需求,引领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环保、安防、家居、农业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项目化应用。

  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汪泉说,无锡以物联网重大行业应用为主要抓手,以应用带产业、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初步摸索出一套“无锡先行试点,部委提炼标准,全国推广应用”的行业应用推广模式。

  目前,公安部汽车电子标识物联网、环保部环保物联网等重大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已在无锡市试点实施、在全国复制推广。感知集团、大为科技、远景能源等企业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承建或参建应用示范工程,推广物联网应用。

  一些IT领军企业敏锐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充分利用自身竞争优势,主攻物联网核心难点。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说:2015年5月,华为发布全新的敏捷网络3.0,使企业能快速构建物联网基础架构,实现生产、制造、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

  中兴通讯物联网合作总监于凤智介绍,中兴通讯积极推动面向物联网的广域低功耗技术窄带物联网发展,不断深化对芯片、终端、系统和物联网平台的研究。

  一些工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率先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海尔集团推出U-home智能家居技术平台。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徐工集团在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物联网,打造智能化工厂。

  “这几年我国几十个大中城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物联网应用试点和示范项目,这使得我国物联网应用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说。

  在经济运行领域,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2013年8月投入运营,实现全省2441家以上企业的用电数据实时监测,目前正在进行省内推广,形成覆盖全省的工业节能监控平台;在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广州市的交通行业智能监管体系可实时监管万余台车辆。

  三一重工联手创投机构,探路多方共赢的工业物联网商业模式。今年3月,三一重工联合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等14家创投机构发起成立国内首家基于物联网的专业保险公司久隆保险,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根据客户风险特性定制保险与服务,为中国装备制造产品“走出去”,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为破解一般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力去研制功能差异性大、技术含量高传感器的难题,我国规模最大的物联网专业研发机构——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2014年启动建设世界一流的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科院研发力量,实现网络化的传感器生产服务,打造全球一体化智能工厂,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传感器研发服务,依托平台机制降低研发成本。

  传感器技术突破成最大瓶颈

  专家预测,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带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融合转变,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传统经济模式加速迈向互联网经济,并最终转向数字经济。

  “从目前来看,我国物联网还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真正突破。”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主任王志良表示。在物联网各项技术中,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国传感器产品品种短缺,技术档次低,尤其是高灵敏、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的技术难题尚未攻克。传感器自主研发滞后不仅导致物联网系统成本高企,阻碍物联网应用推广,更重要的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有保证网络安全,物联网发展才有一个可靠的环境。”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说。

  此外,产业链不完整和商业模式不健全也是制约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短板。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彭红兵表示,产业布局分散,产业资源不集中,在系统应用、提供解决方案上,尤其在上游的设计、制造、材料等方面问题突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刘飞认为,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突显,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依靠政府财政补贴难以形成持续推动力。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建议,我国应准确把握全球经济最新脉动,以物联网领域的全面突破,向数字经济再次出发。出台专项政策,建立开源社区,鼓励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传感器、芯片、窄带物联网等基础核心技术;抢占物联网标准体系制高点,尽快研发物联网操作系统,推进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融合;进一步集聚产业资源,系统布局基础材料生产、元器件制造、终端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网络运营以及应用服务等上下游,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调整财税杠杆和专项资金的引导方向,强化企业向商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阿里云疯狂降价恐引发云计算领域的价格战 下一篇:华为麒麟inSE方案能改变NFC支付产业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