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无锡人来说,物联网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这几年不断有物联网安防、物联网交通等一系列专业应用在各家媒体上报道,但是什么是物联网?它跟“智能化”、“互联网”这两个“近义词”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物联网究竟将如何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10月30日-11月1日,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将在无锡召开,会议前夕,记者专访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
什么是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如果翻看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恐怕不少普通市民都会觉得深奥: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在刘海涛眼里,物联网就是面向实体世界的,是“以感知互动为目的,以团队属性、社会属性为核心的感知互动系统”。换句话说,他认为物联网提供感知大事件的服务,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智能化之上的全新的社会属性、团队属性的架构体系。
有可能根除假货
刘海涛认为,互联网是虚拟世界的信息共享,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带来了信息地球村。物联网则带来物理世界的地球村。由于互联网的信息由人为输入,因此是主观信息,可能存在虚假信息。物联网信息是物联网体系架构对实体世界感知后的镜像反映,理论上是客观信息、真实信息。因此,物联网是不同于互联网的网络体系。
就以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过的网购经历举例:现在大家几乎都有一个共识,网上确实有一些假货,因为目前电商平台的信息都是卖家自己输入的,消费者只能买到以后才知道真假,或者查看有可能被刷单的信用评价。刘海涛认为,物联网则不同,物联网基于“物”的感知,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不是人工输进去的,而且可以全程监控的,有可能从根源上排除掉假货。
再说智能化。刘海涛认为,所谓智能化,自然是仿人,但是物联网却是模拟团队。举个例子,交通信号控制方面,以前是用红绿灯来控制车流量,而物联网交通则是由车流量大小来控制红绿灯。再比如前几年的周克华案,刘海涛说,我们能抓住他,是智能安防起了作用,但这是事后追踪,而物联网安防是事前预警。比如一个装了物联网终端传感器的门窗,在门窗前一定范围就有感应带,有人走近安全距离但还没有进入、有人闯入安全距离、有人翻越门窗——针对感知到正在发生的某些特定事件,系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警告、短信和电话通知业主、报警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事前进行有效预防。
刘海涛认为,物联网和大数据之间的区别,大数据只能统计出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对安防来说,大数据可以告诉你“你家有多少概率被偷”,但是对于具体个人而言,这样的数据只能徒增烦恼,而物联网则能告诉你“有人在你家门口了”“有人在试图撬你的门”等一系列具体信息。
物联网架构中国设计
物联网彻底改变了现行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规则,在这一颠覆性的新兴领域,中国已经站在了全球物联网架构标准的制高点上。今年初,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杰当选为ISO/IEC30141(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国际标准主编辑,这意味着无锡代表中国拿下了国际物联网顶层架构设计和标准的主导权。
刘海涛认为,物联网架构好比物联网的“宪法”,是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中标准化方面的最顶层设计。中国掌握了制定标准的主导权,也就掌握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刘海涛介绍,近年来,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起点,中国在全球物联网领域率先布局,快速发展,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上取得重大突破,在物联网产业领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目前,中国已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和多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领跑世界。刘海涛自豪地说:“全球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制定的,但物联网架构是咱们中国人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