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卫生监督部门透露,上海市已在40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始全面试点医疗废物可追溯机制,其中,闵行区已经实现全覆盖,通过电子标签信息化管理、扫描即可得知医疗废物的详细信息,确保区域内所有医疗废物得到有效处置和运输,以免遗漏带来的健康危害及私藏偷卖医疗废物的情况出现。
监督管理也要互联网+
闵行区卫生计生委监督所副所长姚立群介绍,医疗废物是医疗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含有潜在的病原菌或其他危害,可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进入人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疾病传播和健康危害。规范的医疗废物收运是医废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不断完善,分类收集、内部运送、暂时贮存等环节不断规范,但卫生监督机构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医疗废物内部交接和登记均为人工,纸质文本保存不方便,数据统计不便捷;此外,个别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称重记录、标签张贴、内部交接过程不严谨,工勤人员收运操作随意性大,医疗废物一旦流失,就难以追溯源头。
“随着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是否能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结合引入医疗废物收运过程,提高医疗废物监控管理水平,以此来预防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这是提升医疗废物监督管理的一个突破口。”姚立群说,“所谓RFID技术,就是射频识别技术,它可以通过无线电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关于医疗废物的处置时间、来源等信息,只要通过扫描器扫一扫,就可得知。”
2014年年初,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监督所启动互联网+医疗废物信息管理平台研究;2015年年初,闵行区卫生计生委监督所启动RFID技术在医疗废物收运过程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经过双方共同研究和努力,2015年11月开始在闵行区医疗机构进行试点应用,探索医疗废物线上监控、线下监管、接受社会评价。
闵行区建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查看并全程监管医疗机构医废收集、运送等工作,并先选择区中心医院和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闵行区卫生计生委监督所通过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监督所、相关企业,以及两家医院的后勤管理人员多方联动,不断对这一系统进行改进,完善日常管理。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跟踪后,对该套系统的硬件设备可靠性、软件系统稳定性、网络信号覆盖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下一步全区推广打下基础。
经过一年左右的推进,截至今年10月30日,闵行区全部20家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医废收运信息化,也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形成规模的医疗废物收运信息化试点区。
给医疗废物套上“紧箍咒”
那么,这套以RFID为核心的医疗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具体是如何工作的?
姚立群介绍,这套系统由智能一体式RFID读写器、重量采集设备、显示系统、声光提示系统、服务器、信息传递系统等组成。在医院的每个医废分类收集点配置一个RFID标签,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手持一个便携式终端(PDA),到达医废分类收集点,用手持终端扫描RFID标签,终端操作画面自动进入该收集点的废物管理采集页面。通过对每一袋已经封装好的废物进行分类、自动称重,同时打印出可粘贴的条形码,条形码涵盖信息包括医院、科室、时间、类别、重量、经办人等。然后,将条形码粘贴在医废包装袋上,用手持终端进行扫描,上述信息通过手持终端实时传输数据到服务器。“即使在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离线模式,进行业务操作,最终将产生的离线数据自动传到服务器,即系统平台。”
医疗机构通过系统平台就可查阅本单位所有医疗废物的处理信息,实现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姚立群表示,相比之前人工操作、手写记录的收运模式,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医疗废物的收运、储存和处理效率,相关数据也更加准确。闵行区卫生计生委卫生监督所通过系统平台,可查阅辖区内全部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的处理信息,实现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可实时查看各个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收集、交接、登记等信息,实现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监控。另外,通过条形码扫描,依托服务器数据库,还可建立对流失医疗废物的追溯系统,查询流失医疗废物属于哪家医院、收集时间、经办人、种类等。
如此一来,各个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就像被套上了“紧箍咒”,所有处理流程按照既定路线运行,从而保障医疗废物处理的安全、有序、高效和准确。这一信息系统同时设立预警,一旦医疗废物数量上下波动幅度明显,即可及时查到是否有医疗废物遗漏。据悉,自明年起,这种做法有望在上海全市逐步推广。
姚立群认为,医废收运管理信息系统是医废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而卫生监督部门必须结合信息化不断改进日常监督执法工作,并建立展示指标变化规律和医院管理优劣评级的互动平台。为此,今年4月以来,闵行区卫生计生委监督所就开始建设闵行区医废收运综合评价及监管联动信息平台,目前还在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中,力求实现对线上监控、线下监管、社会评价三方数据的整合,开展有效的综合评价和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