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德国电信关停两国NFC业务 Apple Pay带来的冲击实在巨大
作者:本站收录
时间:2017-01-19 09:16:18
德国电信公司近日透露,已经关闭了在德国推出的基于SIM卡的NFC(近场通信)服务“我的钱包(MyWallet)”,原因是用户使用情况不佳。而早在去年年初,德国电信已经关停了在斯洛伐克的该服务。

  德国电信公司近日透露,已经关闭了在德国推出的基于SIM卡的NFC(近场通信)服务“我的钱包(MyWallet)”,原因是用户使用情况不佳。而早在去年年初,德国电信已经关停了在斯洛伐克的该服务。

  近年来,尽管大力布局,但不得不承认,运营商系的NFC业务开展得并不顺利。德国电信此番在本土的退场又为运营商的前路蒙上了一层迷雾。

德国电信关停两国NFC业务 Apple Pay带来的冲击实在巨大

  等待十年蹒跚起步

  “有哪项业务等待了十年才起飞?”早在数年前,法国主导型运营商Orange的一位管理人员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感慨NFC业务发展之不易。而此番退守的德国电信也一度是最为积极发展NFC的国际运营商之一。

  据悉,德国移动支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跨国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均投入巨资布局。为了将NFC业务发展好,德国电信狠下了一番功夫,为此专门收购了一家电子支付公司ClickandBuy,用于为NFC业务提供支撑。2014年5月,德国电信在本土推出了“我的钱包”服务,此后将其推广到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等地。

  但数年的辛苦,并未带来如期的收益。与金融企业相比,德国电信这个外行在移动支付领域走得并不顺利。“用户对于系统的接受度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至今我们只有几万用户。”德国电信一位负责人透露,“市场的发展远远慢于我们之前的预期,尽管大量折扣店加入了合作队伍,但是在实际的零售情况中,NFC终端的使用率始终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事实上,早在去年2月,德国电信就关停了斯洛伐克的“我的钱包”业务。去年4月,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经营不善,德国电信又关闭了ClickandBuy服务。有分析称,这是德国电信在NFC业务道路上后退的一大步。

  运营商大面积退守

  事实上,近年来NFC领域“坏消息”并不鲜见。

  去年年初,谷歌对移动支付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曾经的明星“谷歌钱包”逐步被边缘化,“安卓支付”成为谷歌在全世界重点推广的手机支付工具。“谷歌钱包”一度被奉为NFC经典模式,其隐退无疑让人唏嘘。

  而安卓支付大力推广的背后,则是美国运营商的集体退守。2010年11月,美国三家电信巨头AT&T、T-Mobile和Verizon无线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ISIS(后更名为软卡),用于发展全国性的移动支付网络。这种三家巨头合力深度参与的项目以往在美国移动通信业并不多见,因此被视为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件大事。但“软卡”的路走得更为牵绊,其业务始终未能打开市场。2015年年初,美国三家巨头索性对外宣布“软卡”失利,并决定将其出售给谷歌。2015年3月31日,“软卡”服务全面停止。三家巨头建议原有用户下载“安卓支付”,作为替代。

  而在此前相继传出运营商“抱团”发展NFC的英国、西班牙等地,也并未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

  用户使用成本过高

  尽管德国电信称,欧洲不同市场间的NFC发展差异明显,别的市场不受此次关停服务影响。但对于该公司的NFC之路,不少专业人士提出了负面看法,这一态度甚至指向了整个运营商系。

  据悉,德国电信当时之所以会选择基于SIM卡的NFC服务,是考虑到其兼具最高的安全性和最大的便利性,这两点都是用户最为看重的。但是德国电信忘记了一点,并不是人人都能使用SIM卡式NFC服务。与扫码支付(如微信、支付宝)的低门槛特点不同的是,NFC的进入门槛较高。一方面用户需要有支持NFC功能的终端,另一方面商户也需要配备兼容的设备,这样的高成本一直是阻碍NFC起步的一大因素。

  去年,新加坡政府主导了全国的NFC项目,让用户可使用基于SIM卡的NFC手机支付地铁、轻轨和巴士车费,也可在部分零售店消费。但用户需要花费37.5新元更换SIM卡,有人就抱怨称:“得不到额外的好处,为什么要花钱换卡?”

  尚未成为业界标准

  目前看来,虽然电信运营商普遍更为支持SIM卡式NFC,但它并未成为业界的通行标准。而客观来说,在移动支付领域,运营商并不是一支主导力量。

  纵观全球移动支付发展,运营商取得成绩最大的地区在非洲,其根本原因是非洲等地手机普及率远远高于银行卡普及率,也就是说,在金融企业深入之前,运营商抢先进入,才有了移动支付业务的腾飞。然而,有这样特点的市场毕竟只是少数。在大多数银行卡已经大范围普及的地区,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的难度都非常大。运营商看重的SIM卡式NFC能否成为通行的标准,就成为该项业务能否迅速打开市场的关键。

  但据德国电信透露,虽然银行业对于发展NFC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并非专注于SIM制式,目前银行业对于究竟采用基于云、基于终端、基于SIM卡NFC方式并未达成一致。而且,随着近几年国际企业的积极布局,越来越多的支付手段开始风行,知情人士透露,德国电信甚至开始怀疑业界是否会将SIM卡式NFC服务作为主流标准采用。这也使得德国电信对于NFC前路信心不足。

  苹果支付冲击巨大

  说到NFC业务,不得不提到苹果公司。该公司2014年9月9日发布了NFC移动支付服务Apple Pay。两年来,该业务影响巨大,为运营商系NFC之路再添阻力。

  一个月前,Apple Pay负责人珍妮弗·贝莉表示,Apple Pay上线两年,支持店铺数从最开始的4家增至约400万,占美国零售商的35%,在美国境内支持Apple Pay的发卡机构已超过1660家。去年9月,Apple Pay上线网页版,仅用一个月便成为美国第五大线上支付平台。

  尽管同样是NFC手段,但Apple Pay事实上绕过了SIM卡,也就是旁路了运营商,其额外搭配的指纹验证方式安全系数进一步增加,同时操作简便,甚至在手机没电的情况下也能使用,用户体验大幅优于SIM卡式NFC,给后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综合全球移动支付发展情况来看,确实有运营商主导模式的成功案例,但这多数局限于特定的市场情况,即市场规模不大、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且有大量尚未拥有银行卡的人群。而在多数市场,民众的银行卡拥有率普遍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模式对于运营商来说则更有助于打开市场。不过综合来看,NFC方式在安全性、交易时长、使用简便性等方面要显著优于远程支付方式。为此,NFC的前景依然可期。从已有实践来看,为解决标准不统一、终端成本高、与金融机构合作谈判困难大等问题,国外运营商普遍经历了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的阶段。尽管目前来看成绩并不显著,但联合其他运营商及上下游厂家的方式,仍然有望帮助运营商加强在标准、商业分成、终端定制等领域的话语权。

上一篇:2017物联网生态更多精彩 拭目以待 下一篇:采用RFID技术的Kubo机器人可以教孩子学习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