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爆出的银联二维码规范中可以看出,接入银联二维码业务手机APP是消费者使用银联二维码的主要载体。而消费者手中持有的卡片来自不同的机构,安装过多同类型的APP显然不现实,因此支持跨行绑卡对银联二维码产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跨行绑卡消费四方参与
跨行绑卡涉及四个参与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应用服务方(APP)以及中国银联。中国银联仍然承担资金清算角色,而加入银联二维码消费业务的收单机构则负责与商户签订受理协议,为商户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在支付流程中,无论是主要消费还是被扫消费,都将根据应用服务方上送的Token来完成。
从消费者角度看,应用服务方是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应用服务方在开展二维码业务前,需要通过银联指定机构认证,并且完成业务开通测试。在绑卡环节中,通过特定的持卡人身份验证方式完成实名认证,也必须确保实名认证用户和绑定银联卡持卡人的一致性。完成身份验证后,应用服务方应与用户约定设置身份验证方式(数字密码、指纹、人脸等)以及单笔支付限额。限额方面分为一级(持卡人约定或无限)、二级(不高于5000)、三级(不高于2000)、四级(不高于500)四个等级。
除此以外,交易过程中的风控信息上送、风险责任等部分也有具体要求。
服务方是银联二维码成功的基础?
一般认为,银行APP将作为银联二维码服务方的主力。但随着银联和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的深入,在这些第三方应用上植入银联二维码支付也并非不可能。但是,如何让更多的角色参与到银联二维码支付体系中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事实上,银行独推自家二维码支付产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建行在龙支付中增加了二维码收付款,并且在自家网点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推广。而工行二维码支付产品在更早的时候就上线了,并支持17家不同的银行卡跨行绑定、消费。另一方面,诸如京东支付、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也拥有自家二维码支付产品。相比中小机构,这些大行、大支付机构(非支付宝微信)是否甘为银联二维码统一战线中的簇拥者,还不得而知。
但是,银联在线下拥有的商户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银联有多大的决心在传统的刷卡(插卡非接)环境中加入“扫卡”,对这些潜在应用服务方来说就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这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还牵扯到了收单方、商户等角色。
假设一切顺利,银联二维码支付拥有足够多的应用服务方后,那就成了?非也,接下来又该到了用户习惯培养、促销优惠……
银联二维码支付产品所坚持和倡导的模式,和传统银行卡支付相比并无二异。参考银行卡支付体系的发展时间,拖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就意味了银联二维码发展是不会迅速的。或许因此,银联只是将其定位为“云闪付”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