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之后,迅速强占创投圈头条的,非无人便利店莫属。
小编最近思考了这么个问题,眼下,各路人马纷纷下注无人便利店,到底是图啥?
毕竟,现在劳动力成本是高了,但也并不像日本那么高,房租成本确实压得大家喘不过气,可是无人便利店的房租成本也低不下来。
一番百转千回之后,小编顿悟——有了无人便利店,买杜蕾斯的时候,再也不用对着小姑娘售货员脸红了。
好吧,这只是个笑话。毕竟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都对无人便利店是做了巨大投入。创业者们也纷纷加入,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小e到家、YI Tunnel等,他们或精于技术或精于商业,总之一出生就光环加身。
然而,无人零售的概念色彩一直很严重,唱衰声也是此起彼伏。大家都在问:无人零售到底是炒风口,还是真需求?它能否大规模进入商用,甚至颠覆零售行业?
对于这些问题,小编深入访谈了缤果盒子等几家代表公司,发现无人便利店不管是否处风口之上,真正决定其生死的是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技术是无人便利店的“洪水猛兽”?
当前,伴随无人便利店的讨论分为两大派,一类是看好,一类是看衰。看好的暂且不提,看衰的却有一致口径,技术不成熟。
在质疑者看来,技术就如猛兽般阻挡着无人便利店的落地。
他们的理由是,尽管Amazon Go的率先推出,让人们对于即拿即走的消费体验有了更多期待,但Amazon Go的技术并不成熟,这也导致Amazon尽管推出了这一概念,却一直没有正式运营。
困扰Amazon的技术是人工智能与生物特征检测的技术。这属于前沿技术,只有这类技术完善才能完成即拿即走的购物体验。反观国内,大多数无人便利店采用的仍是出现了近百年的RFID码技术。
唱衰者会说,这个技术出现百年了,而且本身是有缺陷的,你怎么还用啊。太low了。技术都不过关,怎么提升购物体验。
先科普一下RFID技术吧,该技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但是这个技术仍有一定弊端。
由于是自扰系统,一个扫描平面上每多一个Tag正确率就降低一个数量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意味着,你的商品堆叠数每增加1,你就要增加1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当你扫描的东西过多的时候,失误率会成指数级上升,并且无法避免。
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么一个概念,普通用户去便利店会买多少东西?会像逛商场,逛超市一样采购吗?答案是否定的。主打精品便利的便利店与商超是不一样的概念。
而且,现在绝大多数便利店都采用人工扫码支付的模式完成收银,这一结算模式失误率通常在1.5%左右。RFID技术虽然存在一定失误率,但是在少量商品扫描上,失误率更低。
用一个有失误率的系统来代替有可能出错的人工收银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成本是一件完全可行的事,只要失误率不要高的惊人是完全可以采用的。怎么不让他有这么高的概率失误呢,很简单,少买东西。
国内很多家无人便利店也都考虑到这一点,并且在选品上面下了功夫。以缤果盒子为例,在缤果盒子上海运营的网点购物时,如选购超过5件商品,则需要分批扫码计费。
缤果盒子市场总监吴海宏对此解释说,“考虑到人们日常购买的货品很难超过五件,所以将上线设为五件。并不是不能再高,而是五件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用户了。”
目前,缤果盒子的SKU一般为500到800个,小e到家差不多一百多个,F5有差不多800左右的SKU。吴海宏称,即时与刚需是缤果选品的重要逻辑。小e到家CEO荣光也认为,少量SKU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在短时间的需求。
于是,即拿即走的技术并不是国内现有运行的无人便利店的工作重点。其选品逻辑正是供标准化日常快消品,尽可能小SKU,不提供任何散装商品。这就可以有效规避RFID容易出现错误的刚性问题。
便利才是无人便利店在中国现在的哲学,技术并不是,可以说本质上没人care技术要多先进。在移动支付盛行的今天,RFID码虽然出现百年,却给了无人便利店新的想象空间。
单店模型无法验证,故事再美也白搭
要知道,现在资本市场对无人便利店的看法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熊猫资本毛圣博多次公开喊话,不会投无人便利店。而创新工场李开复却大力注资无人便利店。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徐炳东也积极为缤果盒子站台,并强调凡是热点上的东西一定是毁誉参半的,投资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两大阵营相互博弈,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不能否认,在共享单车之后,无人便利店是被资本相当期待的。当技术不是阻碍无人便利店的核心问题时,谁能获得资本的青睐,更快铺开,实现单店盈利和预期收益,谁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袖甚至独角兽。
于是,无论缤果盒子还是F5或其他模式,能够实现单店模式的验证就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单店模型,就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资本就会长驱直入。
良好的单店模型,除了SKU、面积、结算体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选址。目前来看,在选址上,无人便利店确实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商超、便利店不同的道路。
缤果盒子CEO陈子林说:“传统便利店是流量生意,缤果盒子是带轮的,可以降低试错率。”简单分析一下他的这句话。
缤果盒子是带轮的可以减少试错率,什么是错误的呢,地理位置不好,发生移动后地理位置变好了,生意好做了。说到底,还是流量生意。
以缤果盒子和小e到家为例,对他们而言,什么样的场景是错误的呢?那就看一下他们认为对的场景。
陈子林曾透露缤果盒子的选址逻辑是,在封闭高端小区阴凉处,避免闲杂人员,不占用消防通道等公共空间,且有玻璃的一面绝不朝西。
国内O2O模式转型无人值守零售方向的小e到家对选址也有较高要求。按照小e到家CEO荣光叙述,由于小e到家经营模式是通过用户自取,扫码支付的形式,这对于消费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目前,小e到家选址集中铺设在人员较为固定的大公司(如网易、搜狐等)与高档小区中,这类型的区域相对密封,人员素质水平较高,成本损耗更为可控。
综合来看,这两家公司都将便利店的场景首先选在高端的地方,轻资产的小e选择大公司内部,重资产的缤果盒子选的高档小区。
即便如此,如同一开始走向街头的共享单车一样,无人便利店也被称为检验国民素质的一道坎。
单纯来看,选在这些位置对产品的安全有着一定保护作用。问题是,高端小区的用户流量如何?单店盈利状况如何?
面对这一问题,缤果盒子市场总监吴海宏以不方便透露为由拒绝了。但是他强调已经实现了盈利。
先不论是否实现盈利,高端住宅区的人虽然购买力很强,但这类人群在高档小区不够集中,而且经常处于外出状态,这会直接影响无人便利店的销售。
同时,无人便利店要进入高档小区,需要跟物业进行大量前期沟通,这件事耗时又耗力,也会拖慢便利店的推广速度。
因此,这样的选址策略,到底能不能让无人便利店走出一个有着良好数据反馈的单店模型,仍然是存在疑虑的。
旧技术+新场景能颠覆7-11吗?
既然选址苛刻,那就从成本改造下手吧,中国有句俗语,省下的就是赚到的。无人便利店,是不需要人工了,但其他成本呢?
无人便利店相当大的卖点在于其无人零售提供的方便快捷,与人力成本的下降。
小e到家称,一个工作人员,可以负责十个网点的货品管理。缤果盒子也称,一个人可以负责十个盒子的正常运营。作为规模化复制和大量推进来说,大批订购无人便利店的人力成本下降十分明显。
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虽然无人便利店的终端降低了人力,但后台却需要非常强的支撑体系,尤其是供应链。这意味着,无人便利店只有实现大规模连锁,才能够产生规模化利润。
也正因如此,缤果现在在谈的加盟商都是以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的大企业为主,在当地有很强的零售能力,缤果会提供供应链和后期运维工作的支持。在战略性加盟方出现以前,包括技术系统和整个供应链来说,都会用缤果的。个体加盟商并没有开放。
这对于普通夫妻店来说是个好消息,毕竟,这些互联网公司并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他们要对标的是7-11或者罗森这样的零售巨头。
而且如果个体加盟无人便利店,这很可能并不是一个赚钱的买卖。夫妻老婆店,本来就是将人力成本下降做到极致的方式。
通过上述几个问题不难发现,无人便利店作为新鲜事物,确实在某些方面有效解决了传统便利店的问题,但并没有脱离零售行业的本质,而是将服务向着便利和快捷进行转移,其成本也从重前端转移为重后端模式。
同时,如果你再看引领无人零售风潮的Amazon Go,就会发现,其实亚马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用意并非在于节省成本,“无人”也并非其核心,亚马逊真正想做的是数据化的掌握顾客购物习惯,用大数据做精准营销和智慧运营。
因此,在这场旧技术+新场景的试验中,过于轻的前端和过于重的后端,到底能够走多远仍是未知数,它最终会以什么形态呈现给世人,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