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可穿戴设备领域,究竟谁会成为最终王者?
作者:本站收录
时间:2017-07-20 16:42:23
智能穿戴产业的兴起正是互联网科技催生的典型代表,四、五年前,哪个人手腕上戴一款智能手表,再不济戴上一个智能手环,走在大街上都显得格外拉风。
关键词: Pebble 可穿戴设备

  深处在互联网科技时代,任一领域的参与者,究竟谁会成为最终王者,谁又将沦为时代炮灰,目前来看很难预判,说不定下一位失败者正是你最意想不到的那个,这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竞争魅力,也是现实颇为残酷的一面。

  智能穿戴产业的兴起正是互联网科技催生的典型代表,四、五年前,哪个人手腕上戴一款智能手表,再不济戴上一个智能手环,走在大街上都显得格外拉风。也就是在那时,智能穿戴行业开始风靡,截至2013年,市面各种可穿戴公司超有200家,创业者纷纷入局,资本家也争相投钱。智能穿戴厂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小企业同台竞技,场面甚是宏伟壮观,那时候的参与者定没有预料到几年后的今天,智能穿戴市场会流转的这么不景气。

  2016年12月,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倒闭的新闻震惊了整个科技圈,这正是智能穿戴产业走向下坡路的信号。除此之外,华硕因智能手表销量未达预期放弃了Zen Watch智能手表产品线、华为智能手表部门裁撤、摩托罗拉终止新一代智能手表Moto 360的开发……科技巨头们正在逐渐从一线上撤退,智能穿戴行业迈入发展瓶颈期。

  7月7日,外媒The InformaTIon 报道,曾经的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已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这意味着又一位智能穿戴巨头抵不过现实而陨落,再次警示各大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产业的未来。

  据了解,Jawbone与Fitbit、苹果等竞争对手顽抗多年,从历经全球裁员、出售旗下音箱业务、停产运动手环、首席财务官出走及长期财务压力,到现在破产,仅仅不过两年时间。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智能穿戴巨头从神坛跌落谷底?行业分析,Jawbone的产品功能不独到、售价远高于其他品牌产品、缺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合力使其陷入危机。

  从2015年鼎盛时期市值高达200亿人民币的智能手环之王,到如今关闭所有业务,转投健康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服务,Jawbone的命运正是整个智能穿戴产业轮回的缩影。资本、人才的大量涌入,快速推动了智能穿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各种基于产品形态的载体逐一呈现,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服饰、智能鞋、智能首饰等。但仅仅经历两三年,产业链基础技术不完善、人才缺失等弊端突显,导致用户体验度下降,消费者不买账,智能穿戴产业陷入第一波危机,这也是巨头们及时抽身的根本原因。

  从羡慕追捧某一款智能穿戴产品,到终于拥有喜欢外出装逼,再到没新鲜几天放于角落再也想不起,这正是一个消费者从没有到拥有,再到遗弃这款产品的真实写照。或许你现在回想起来,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典型的智能穿戴产品实在太“坑”,而这也恰好是整个智能穿戴产业迈入寒冬的前提所在。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依赖的产品,你还希望它能有多大作为?

  其一,用户体验感不佳,具体表现为待机时间短、监测不准确等。现阶段的健康穿戴设备一般都需要充电,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正常运行,但以智能手环为例,待机时间短就成为很多用户抛弃它的原因之一,三两天没电,用户忘了充电、不想充电等都会让智能手环置于角落不再提起。另外智能手环、手表虽能监测数据,但数据较为单一且监测不准确,用户看到的往往也只是单纯数据,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及数据背后对于用户的意义却无从得知。

  其二,同质化严重,大多为监测睡眠、统计步数等。当前很大一部分的智能穿戴产品功能、形态等都处于相对集中的状态。另据Gartner调查,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无聊,进而选择弃用,其中智能手表弃用率为29%,健身类可穿戴设备弃用率为30%。在如此高的弃用率下映射出的则是智能穿戴行业的弱点——同质化严重,过于注重功能性的开发而忽略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其三,产品价值鸡肋,没有实用性、革命性应用出现。消费者从以往未形成对产品消费的自我判断标准,到如今不论是基于产品本身,或是基于技术,亦或是基于应用都有了自己的一些判断,消费更为理性,更加关注新技术的实用性,尤其是对于改善生活品质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将目光从绚丽的新技术追求模式,转变为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如解决健康问题、提出健康建议等。

  其四,新兴技术加入,短时间内并不会有太大革新性意义。国外媒体VentureBeat发布消息称,可穿戴人工智能(AI)是下一个热门的科技趋势。人工智能技术放于任一产业似乎都能擦出新鲜火花,当然与智能穿戴产业牵手必定会产生一定化反,但短时间内这一化反效果不会迅速延伸至市场,因此智能穿戴产业想要走出寒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

  智能穿戴行业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从智能手表鼻祖Pebble、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身上看到了失败者的影子,那么从现今市场上存活较好的企业如Fitbit、小米、苹果身上会看到属于一个成功者专有的特质——与众不同。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所给出的数据,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390万台,较2015年第四季度的2900万台增长16.9%,品牌排位方面,位居行业首位的是Fitbit,其次为小米,苹果位列第三,Garmin和三星分列第四、第五位。

  实际上,小米的迅速扩张有目共睹,旗下小米智能手环以价格低廉战略打法,迅速上位,满足了一众想入手智能手环却因价格高昂而纠结的消费者需求。《2016 年全球可穿戴市场报告》显示,小米手环2016年全年出货量 1570 万只,市场份额增至 15.4%,小米手环系列已经战胜苹果,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且正在蚕食Fitbit的市场份额。今年4月,小米手环的生产商华米科技更是透露小米手环的出货量至今已经突破3000万只。

  除低价换量的小米手环外,苹果旗下智能手表Apple Watch则以品质、创新设计俘获消费者芳心。2016年苹果的Apple Watch全年出货量下跌7.9%至1070万只,份额为10.5%,占据市场第三名。小米的低价、苹果的品质和创新设计,使其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标签,而那些没有自己独有特征的智能穿戴厂家或将慢慢淡出大众视线,沦为下一个炮灰。

  目前来看,智能穿戴行业的产品形态已经得以颠覆,企业竞争纵向比拼的是技术、功能等硬件领域,横向则较量的是一个企业是否会拥有深耕用户的思维,来打造新的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属于抽象价值层面。显然,后者将是深处于智能穿戴市场的企业拉开距离的主要评判标准。

  接下来,智能穿戴产业将会更加趋于理性,产业发展将从之前的无序进入到有序化发展阶段,谁将率先消除浮躁,进行技术沉淀积累、创新,并在深耕用户需求之后产出革命性产品,谁就将在未来的智能穿戴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卡德智能安徽分公司正式成立! 下一篇:多雄争霸or一骑绝尘,LPWAN市场布局企业该如何抉择?